苏教版选修《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李煜)赏析内容摘要:

2、之。 ”这其实代表了一种风气,而词这一用于弹奏演唱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南唐得到了发展。 南唐词人中以冯延巳、李璟和李煜最为出色。 今天,我们将就李煜的一首乌夜啼为引,领略李煜其人其词的变化。 李煜,李璟第六子,961 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 人们对于他的印象往往来源于他的那首虞美人。 曾有词集存世,现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虽然存量不丰,但是李煜已可以凭这些不朽词作流传于文坛了。 李煜的词可分为两个阶段两种风格,初期他的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极尽绮丽奢华之能事,可以说是柳永等人柔词风格的始祖,他 3、继位时,国势已日趋衰亡。 他不但不致力于朝政,设法振兴国家,反而终日沉湎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里。 这样的生活环境,怎能不使他的创作沿袭“花间派”浮艳空洞的词风呢。 李煜的性格本来不合适做政治家,而南唐的军事力量也根本不能与宋相提并论,所以他二十五岁当了国君以后,只能在年年向宋朝称臣纳贡的情况下,苟安于一隅之地。 当他三十九岁时,南唐终于为宋所灭,李煜成了俘虏被押到汴京。 从此,他失去了往日奢侈豪华的国主生活,成了一个失去家国的囚徒,过着衣不温体、食不保肚的生活。 他的这种一落千丈的遭遇和他当时的悲哀心情,在他的一首浪淘沙中得到了表现。 在这首词里,作者把囚徒的现实和帝王的往昔比作一个是在人间,一个 4、是在天上。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生活境遇的巨大变化,使他从醉生梦死中清醒了过来;也正是囚徒的“人间”生活,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生机,词风大变,此变并非形式之变而是内涵之变。 使他的词作从此有了较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后期的词反映亡国之痛、悔恨和绝望。 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代表了李煜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是他的乌夜啼。 从词意来看,可能作于李煜降宋以后。 借林花横遭风雨摧残匆匆而谢,喻时光易逝、韶华难再。 出自真情的词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何况李煜周围此时也没有了那金镶玉砌的凤阁龙楼、肌雪肤明的春殿嫔娥了,因此,李煜后期词便完全脱 6、点秾丽香艳的修饰,没有一点镶金嵌玉的词藻,完全是直率地倾吐情怀。 并不是说真情的抒发便不需要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琢磨,但语言上过分的雕琢、过分的罗列、过分的修饰会造成读者注意力的分散,使读者注意外在的描摹而减弱了阅读时凝心观照中的移情体验,因此,写情的词很忌讳过分艳丽的词藻与过分密集的意象。 李煜的词在这一点上把握得极好,他多采用白描手法,自然流畅地表达某种情思。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 ,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 7、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 “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 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 ,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 8、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 ,状如胭脂。 “胭脂泪”者,此之谓也。 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 ,一作“留人醉” ,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赏析二 9、: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磨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 ,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 ,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 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 ,乃知是春林之红花经凋谢。 可见这所谓“随手” “直写” ,而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 ,全任“天然” , “不加修饰” ,就能成“文”吗。 诚梦呓之言也。 且说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 此春红者,无待多言,乃是极美好极可爱之名花无疑,可 11、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有何意味。 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 ,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字已是神奇,但“醉”也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 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朝来” “晚来” , “长恨” “长东” ,前后呼应晚增其异曲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 “淘尽”之悲,东坡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