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俱美 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内容摘要:

2、斛泉涌,不择地而出” , “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 但是,随物赋形并不等于任意成形,它首先应当与内容有机结合,要恰当、完美地表现内容。 所以,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必须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有机整体,虽然“本质是散的,但须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 ”(何其芳语) 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 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 先说首尾呼应。 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 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 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二是开 3、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 ,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 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 ,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 “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 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起承转合,果因相连,则体现在全文的结构上。 依照传统的划分方法, 荷的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这三大分部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情景情。 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心里颇不宁静(因)观荷塘月色(果) (因)想起采莲的事(果) (因)惦着江南(果) (因)心里颇不宁静(果)。 据此,全文的结构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图示则是: 景(荷塘) 观 忆 5、的第二部份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 “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 采用“通感”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因而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二是“比拟”。 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 它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一句, “袅娜” “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则有不见风,而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再如“ 6、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脉脉,风姿绰约。 三是部分地重复语言。 在重复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这种重复语言主要有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等。 光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 、 “田田” 、 “亭亭” 、“层层” 、 “袅娜” 、 “粒粒” 、 “星星” 、 “缕缕” 、 “渺茫” 、 “密密” 、 “脉脉”等十一个词。 这些词除了精确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琅上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三、意境美 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意境往往构成了一篇好的散文作品的生命。 在一个诗情画意的散文意境中, “意”与“境”是高度 7、统一的,以境孕情,缘情造境,境随意高,意以境显。 意与境的有机结合,其实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形神情理的和谐统一。 如果从物我关系这个角度来看“意境” ,我们不妨可以把“意”看成是“我” ,把“境”看成是“物” ,所谓“意境 ”其实就是“物我合一”。 根据这一点, 荷文“物我”关系按照内容顺序可以表文为: 我是我 我是我 物我合一 物是物 物是物 在这种“物”与“我”的分与合中,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情感的变化:我是我,物是物时,花自凋零我自悲,作者的心中有一缕淡淡的哀愁;物我合一时,则是进入了忘我境界,心中自有一股淡淡的喜悦。 荷文中的物我合一的意境美,主要是体现在第二部分中。 如果从景与情的关 8、系角度来看“意境” ,则“意”便是情, “境”便是景,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首先讲“境” ,即散文所描绘的图画。 优秀的散文家也是一个丹青妙手,只不过他绘画时所用的不是线条与颜料,而是语言,他用语言设计出多彩的颜色和多样的线条。 “境由意造” ,境要与意谐调一致。 荷文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是“淡淡的” ,所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点也是淡淡的,这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印证:一是色彩上,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而且是淡色;二是声音上,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连“和谐的旋律”也只能是由小提琴独奏;三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