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二级建造师机电工程考试复习重点要点知识精编内容摘要:

给水铸铁管管道应采用水泥捻口或橡胶圈接口方式进行连接。 铜管连接可采用专用接头或焊接,当管径小于 22mm 时宜采用承插或套管焊接,承口应迎介质流向安装;当管径大于或等于 2mm 时宜采用对口焊接。 给水水平管道应有 2‰一 5‰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 4. 安装螺翼式水表,表前与阀门应有不小于 8 倍水表接口直径的直线管段;表外壳距墙表面净距为 10~ 30mm;水表进水口中心标高按 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177。 10mm。 5. 生活污水管道应使用 塑料管、铸铁管、混凝土管道。 6. 悬吊式雨水管道应使用 钢管、铸铁管或塑料管。 易受振动的雨水 管道应使用钢管。 7. 生活污水塑料管道的坡度,与施工用管的直径大小相关:管径 50mm 的最小坡度为12‰;管径 75mm 的最小坡度为 8‰;管径 110mm 的最小坡度为 6‰;管径 125mm的最小坡度为 5‰;管径 160mm 的最小坡度为 4‰。 管径从 50mm~ 160mm;最小坡度从 12‰ ~ 4‰。 8. 排水塑料管必须按设计要求及位置装设伸缩节。 如设计无要求时,伸缩节间距不得大于 4m。 9. 高层建 筑中明设排水管道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阻火圈或防火套管。 10. 金属排水管道上的吊钩或卡箍应固定在承重结构上。 固定件间距:横管不大于2m;立管不大于 3m;楼层高度小于或等于 4m,立管可安装 1 个固定件;立管底部的弯管处应设支墩或采取固定措施。 11. 明敷管道穿越防火区域时应当采取防止火灾贯穿的措施。 立管管径≥ 110mm 时,在楼板贯穿部位应设置阻火圈或长度≦ 500mm 的防火套管,管道安装后,在穿越楼板处用 C20 细石混凝土分两次浇捣密实;浇筑结束后,结合找平层或面层施工,在管道周围应筑成厚度≦ 20mm,宽度≦ 30mm 的阻水圈。 管径 ≥ 110mm 的横支管与暗设立管相连时,墙体贯穿部位应设置阻火圈或长度≦ 300mm 的防火套管,且防火套管的明露部分长度不宜< 200mm。 横干管穿越防火分区隔墙时,管道穿越墙体的两侧应设置防火圈或长度≦ 500mm 的防火套管。 12. 排水通气管不得与风道或烟道连接,通气管应高出屋面 300mm,但必须大于最大积雪厚度;在经常有人停留的平屋顶上,通气管应高出屋面 2m,并应根据防雷要求设置防雷装置;屋顶有隔热层应从隔热层板面算起。 13. 用于室内排水的水平管道与水平管道、水平管道与立管的连接,应采用 45176。 三通或 45176。 四通和 90176。 斜 三通或 90176。 斜四通;立管与排出管端部的连接,应采用两个45176。 弯头或曲率半径不小于 4 倍管径的 90176。 弯头。 14. 热水供应系统管道应采用塑料管、复合管、镀锌钢管,选用的管材和管件的规格种类应符合设计要求。 15. 高层建筑热水管道安装工艺流程为:预制加工→预埋预留→干管安装→分支管安装→管道试压→管道防腐和保温→管道冲洗。 16. 热水立管穿过楼板的孔洞直径应大于要穿越的立管外径 20~ 30mm;预制时尽量将每层立管所带的管件、配件在操作台上组装。 17. PPR 管道安装时,不得有轴向扭曲。 穿墙或穿楼板时,不宜强制校正。 18. 给水聚丙烯管与其他 金属管道平行敷设时, 应有一定的保护距离 , 净距离不宜小于 100mm, 且聚丙烯管宜在金属管道的内侧。 19. 采用碱液 (氢氧化钠、磷酸三钠、水玻璃、适量水 )去污 方法对金属管道表面进行去污清洗后要作 充分冲洗 ,并做 钝化 处理,用含有 %左右重铬酸、重铬酸钠或重铬酸钾溶液清洗表面。 20. 热水供应系统安装完毕,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 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未注明时,热水供 应系统水压试验压力应为系统顶点的工作压力加,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 21. 管材和管件的内外壁应光滑平整,无气泡、裂口、裂 纹、脱皮和明显的痕纹、凹陷,且色泽基本一致,无色泽不均匀及分解变色线;管材上必须有热水管的延续、醒目的标志;管材端面应垂直于管材的轴线;管件应完整,无缺损、无变形,合模缝浇口应平整、无开裂。 22. 高层建筑采暖管道安装工艺流程:安装准备→预制加工→卡架安装→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采暖器具安装→试压→ 冲洗 →防腐→保温→调试。 23. 滑动支架 应灵活,滑托与滑槽两侧间应留有 3~ 5mm 的间隙,纵向移动量应符合要求;无热伸长管道的吊架、吊杆应垂直安装; 有热伸长管道的吊架、吊杆 应向热膨胀的反方向偏移。 套管安装:管道穿过墙壁 和楼板,应设置金属或塑料套管。 24. 安装在楼板内的套管, 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 20mm; 安装在卫生间及厨房内的套管, 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 50mm, 底部应与楼板底面相平;安装在墙壁内套管其两端与饰面相平;穿过楼板的套管与管道之间缝隙, 应用阻燃密实材料和防水油膏填实, 端面光滑。 25. 汽、水同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同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及凝结水管道,坡度应为 3‰,不得小于‰;汽、水逆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坡度不应小于‰;散热器支管的坡度应为 1%,坡度朝向应利于排气和泄水。 (同向 3,逆向 5,支管 1) 26. 金属管道和配件安装前除锈后涂刷一层底漆,第二遍须待刷面漆之前完成。 面漆要求在采暖、卫生工程全部完成后,室内刮大白,装饰工程完工并验收合格后进行。 27. 管道工程:(依次作业)、(交叉作业)、(流水作业)。 管道吊架(横梁、吊杆、螺栓)。 去污、清洗、钝化。 一定保护距离、净距离 100mm,在金属管道内侧。 固定支架、滑动支架。 □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 1. 建筑电气工程 (装置 )是为实现一个或几个具体目的,且特性相配合的,由电气装置、布线系统和用电设备电气部分的组合,这种组合能 满足建筑物预期的 使用功能和安全要求 ;也能满足 使用 建筑物的人的安全需要。 2. 建筑电气工程: 电气装置、布线系统、用电设备电气部分。 3. 电气装置:指的是变压器、高低压配电柜及控制设备等;由独立功能的电气元器件的组合,额定电压大多为 10KV 或 380V/220V,仅在控制系统中电压有 24V 或12V。 4. 布线系统:指的是以 380V/220V 为主的电缆、电线及桥架、线槽和导管等;主要起输送电力的作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布线系统,额定电压大多为 380V/220V。 5. 用电设备电气部分:指的是电动机、电加热器和照明灯具等直接消耗电能部分。 6. 建筑电气工程关注的对象:建筑物本体和使用建 筑物的人;不安全的表现形式:建筑电气工程引发的火灾和人的触电现象。 7. 施工程序的准备工作:设备、器具、材料进场验收和规格型号核对及外观检查;相关作业面建筑物条件确认,判断是否可以安装以及安装后土建施工是否会造成电气工程实物的污染或损坏;相关建筑物尺寸复核;施工安全措施到位。 8. 成套配电柜(开关柜)安装程序:开箱检查→二次搬运→安装固定→母线安装→二次小线连接→试验调整→ 送电运行。 9. 变压器施工顺序: 设备开箱检查 → 变压器二次搬运 → 变压器稳装 → 附加安装 → 变压器检查及交接试验 → 送电前检查 → 送电运行验收。 10. 明装动力及照明 配电箱施工程序: 支架制作安装 → 配电箱安装固定 → 导线连接 →送电前检查 → 送电运行验收 11. 暗装动力及照明配电箱施工程序: 配电箱安装固定 → 导线连接 → 送电前检查 → 送电运行验收 12. 明装配管施工程序:测量定位 → 支架划作安装 → 箱盒固定 → 导管预制 → 导管连接→ 接地跨接 → 刷漆。 13. 暗管敷设施工程序:测量定位 → 导管预埋 → 箱盒固定 → 导管连接固定 → 接地跨接→ 刷漆。 14. 管内穿线施工程序:选择导线 → 清管 → 穿引线 → 放线及断线 → 导线与引线的绑扎→ 放护圈 → 穿导线 → 导线并头 → 压接压接帽 → 线路检查 → 绝缘测试。 15. 线槽配线施工程序:测量定位 → 支架制作 → 支架安装 → 线槽安装 → 接地线连接 →槽内配线 → 线路测试。 16. 钢索配线施工程序:测量定位 → 支架制作 → 支架安装 → 钢索制作 → 钢索安装 → 钢索接地 → 导线敷设 → 导线连接 → 线路测试 → 分线路送电。 17. 瓷瓶配线施工程序:测量定位 → 支架制作 → 支架安装 → 瓷瓶安装 → 线敷设 → 导线绑扎 → 导线连接 → 线路测试 → 线路送电。 18. 封闭插接母线安装流程:设备点件检查 → 支架制作及安装 → 封闭插接母线安装 →绝缘测试 → 送电验收。 19. 电缆敷设施工程序:电缆验收 → 电缆搬运 → 电缆绝缘测定 → 电盘架设电缆敷设 →挂标志 → 质量验收。 20. 动力设备施工程序: 设备开箱检查 → 安装前的检查 → 电动机安 装接线 → 电机干燥→ 控制、保护和起动设备安装 → 送电前的检查 → 送电运行。 21. 照明设备施工程序:灯具开箱检查 → 灯具组装 → 灯具安装接线 → 送电前的检查 →送电运行。 22. 建筑电气工程与建筑土建施工、建筑装饰施工配合紧密,存在着工作面相互交换多、立体交叉作业多等现象,因而各方在进度计划安排、作业安全措施、验收整改等各类作业活动的协同安排显得十分重要。 23. 建筑电气工程是其他建筑设备工程的能源主要供给者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要求其完工时间要先于其他建筑设备工程的完工时间,才能确保其他建筑设备的如期试运行。 24. 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在 建造过程中形成的,从质量特征的序列来看应是安全、适用、可靠、经济、美观和易维护 25. 布线系统的敷设应注意:敷设方式、敷设部位、敷设路径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布线系统的固定:方法、各类具体固定用器材及其位置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26. 导电连接包括:电线、电缆、母线本体的连接,以及与设备、器具间的连接。 27.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何种工艺,连接的质量判定方法是: 带有接头或接点的导体电阻值必须等于或小于不带接头或接点的同样 长度 的导体电阻值;对有绝缘层的导体连接后应恢复绝缘护层,其绝缘强度应不低于原来的绝缘强度。 28. 凡是非带电的裸露可 接近的金属部分均必须接地。 接地必须可靠,不能因建筑物构筑物的维修而中断。 另外接地的末端支线不允许串联连接。 29. 如整个建筑物共用一个接地系统,则要审阅不同专业的相关图纸对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的规定,以满足最小值的要求为准;如果是分别设置的,则要在敷设时保持不同接地导体的间隔距离,更不能直接导通,以免相互干扰。 30. 交接试验的重要性:是对建筑电气工程安装结束全面检验测试的重要工序,以判定工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可以通电投入运行。 31. 交接试验的主要内容为: 整定各类保护值 、 检测绝缘强度 、 控制系统模拟动作 、测量与智能化工程的 接口通道等。 只有交接试验合格,建筑电气工程才能受电试运行,为其他建筑设备试运行创造条件。 交接试验结束,要出具正式的试验报告。 32. 通电试运行要按工程所在地供电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 经试运行合格的建筑电气工程的保管维护,由施工单位移交给业主或用户。 33. 建筑电气工程的交工验收依据现行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执行。 建筑电气工程仅是建筑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要随同该单位工程的其他分部工程一并进行验收,验收的管理、验收的程序和质量合格的判定以及验收资料的类别均应按统一标准的相关条款办理。 34. 电气设备搬运或吊装要参阅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避免不当的方法导致破损;吊装就位前要确定设备的重量和绳索 (千斤 )的吊点及张角 ,防止设备发生变形现象。 35. 布线系统穿越防火分区或在高层建筑的电气竖井中敷设时,应在敷设完成后做好封堵, 封堵用防火包或防火泥。 36. 载流导体与设备、器具的连接应按工艺标准执行,确保连接质量,螺栓连接可用测力扳手测定力矩以验证连接的可靠程度。 37. 布线系统穿越建筑物变形缝处应将 刚性 电线、电缆、母线等外壳和刚性的导体换成柔性的外壳和导体。 38. 试通电、试运行、试运转均应制定技术方案;方案内容:要描述组织构成和 分工、安全防范措施、判定合格标准等内容。 39. 所有检查试验均应有记录,并签字确认,记录应保持真实、完整、齐全和及时。 40. 建筑电气工程受电前应配齐设计要求的消防器材;受电后不论何方保管均应按用电管理制度规定进行送电或断电。 41. 防雷保护装置的组成: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42. 接闪器指的是接受雷电的导体,突出于建筑物,使雷电通过它导入大地而不经建筑物其他部位导入而起到保护作用。 主要形式:有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 43. 引下线指的是由接闪器导雷引入大地构成路径的导体;主要形式:有明敷于建筑物表面由上而下的圆钢、扁钢 、裸导线等构成的避雷引下线 44. 接地装置指的是埋入地内- 以下的接地极组,是导雷入地的散流极。 若人为设置专门打入的称人工接地体;若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桩基、地下室钢筋以及埋设的金属管道等作为接地装置散流极称为自然接地体;此外还有专门生产的成品,如接地模块等。 45. 防雷接地装置系统的施工安排坚持由下而上的原则,即先接地装置完成再敷引下线,最终完成接闪器。 46. 明敷的避雷带、网及引下线应平直,转弯处应成圆弧状,不得形成锐角折弯。 47. 每栋建筑物地面以上至少留有两个接地电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