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人教版)内容摘要:

2、;作品简介;故事背景;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激趣:在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薄命司存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副册首页有诗一首:“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 ” 这是谁的判词呢。 发生在他的身上有些什么故事呢。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节选自红楼梦中的一篇课文香菱学诗。 一、曹雪芹简介曹雪芹(1724。 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 60 年。 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 3、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 待到乾隆继位,曹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 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 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 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续写的。 二、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 5、,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杜甫秋兴其七),出句为虚境,对句为实境。 如就词性而言,只能是实对实,虚对虚。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诗句的平仄既有严格规定,又可以灵活处理。 每句第一、三、五字为平声者可以仄声代,反之亦然;但第二、四、六字必须严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这是黛玉对陆游那两个诗句的批评。 按:所引陆诗出自剑南诗集卷引,原题是书室明,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其二,据此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说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 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黛玉主张先学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即有“法乎其上”之意;对休闲之作她是瞧不上眼的 6、,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湾住停泊。 湾,一本作“挽”。 紫鹃黛玉的丫头。 会心处不在多“多”,当做“远”。 按:此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指庄子的处世哲学)也。 ”宝玉说这话的意思是,评论诗文当以个人内心体验为主,不必舍近(个人体验)求远。 十四寒我国古代的韵书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排列。 在佩文韵府里,“寒”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四位,故称“十四寒”。 下文“十五删”表明“删”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五位。 入画惜春的丫头名。 四、故事发生的背景: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 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 7、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 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 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 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五、学生通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环境的变化激发了她写诗的愿望,在林黛玉的指导下,香菱先是读诗,后来是练习写诗,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分析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3 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读诗。 (1)(1 段)谈律师的章法、对仗、平仄、立意。 (2)(2、3 段)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 第二部分:(4 9、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 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 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 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 其次是指导练习 10、写诗: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学生讨论: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请举例说明。 明确: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 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 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 12、感。 (3)为香菱锲而不舍的执着所感动。 (4)对香菱有好感。 总结: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光风霁月般的胸襟。 从她给香菱开出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呀。 她热情坦率,自信主动,才华横溢,积累深厚,循循善诱。 第二板块学习讨论:香菱学诗的部分A、香菱学诗部分主要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拜师请教赏析诗歌苦心创作B、本文在红楼梦中的回目名称是慕雅女雅聚苦吟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香菱的苦吟。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 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 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 13、一首。 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 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 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 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十五删的闲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 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胧睡去。 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 14、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 C、从香菱的苦吟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锲而不舍的执着,勤奋好学的钻研,天生优越的资质。 D、探究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 15、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 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 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 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E、文章中的侧面描写。 香菱苦志学诗,宝钗因和她同住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