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船》案例分析(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上册)内容摘要: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二、实施(课堂教学节录)(一)激趣引题,感受美师:你们知道有哪些船。 生:轮船。 生:货船。 生:军舰。 生:潜水艇。 生:帆船。 师:这些船在哪里行驶的。 生:所有的船都在大海中行驶。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种有趣的船,它是在什么地方。 生:老师,我知道,这种有趣的船,它叫 “月亮船” ,它在天上。 出示图一师:图上画的是哪里。 谁坐在那里,她干什么。 生:图上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月亮船里看星星。 生: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很多很多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无数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师:我们先来放松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什么。 3、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师充满感情对学生说:是呀,在晴朗夜晚,满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 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配乐朗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边想:小女孩乘着小小的船看见了什么。 生:在小小的船上小女孩看见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我看见许多星星向我眨眼睛。 通过这段绘声绘色的讲述,就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初步体会到月空的美。 通过这一环节教学,培养了他们认真听的习惯,并能一边听一边想,使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师:请小朋友在组内轻轻地把儿歌读一读,要求做到1、 5、坐,只看见怎么样的星星,怎么样的天。 生: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谁也来像老师那样问,请小朋友回答。 生问生答学生的情绪高昂,争当小老师,争当小评委,在这里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品词析句,体会美师:老师有个疑问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解决,好吗。 这里为什么要加个只,比较: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体味其中原由,这是一种润物无声 的教学,学生自己体会领悟,最后真正明白了。 (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有了“只”以后,说明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生:多了一个“只”读起来比较好听、读起来比较顺口。 生:有 6、了“只”以后,说明了小女孩只有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除了星星蓝天外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天空太美了,小女孩被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吸引住了。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上被一闪一闪的星星包围着,她感到天空太美了,她陶醉了。 师:是啊,夜空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上闪闪的星星对着我们眨眼睛,小女孩在这么美的夜空中陶醉了,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为图配音,把天空的美读出来,并加上动作。 播放小星星的音乐分组尝试读其他小组评价指名范读,模仿全班一起读一读师: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夜空的美,不过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小朋友,蓝天上的月儿除了像小船以外,还像什么 8、尖的,多像一只漂亮的小船,她想:要是我能坐在这小船似的月儿里看看美丽的夜空景色那该多好啊!想着想着,她仿佛看见辽阔的蓝天变成大海,月儿变成小船,自己坐在小船里观赏着美丽的夜空景色。 接着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师:同学们,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天台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的星星,又有月亮,你觉得月亮像什么。 请同学眯着眼睛,听着琴声,有什么感觉。 (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都看见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大门,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夜空。 三、讨论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2、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教学不能忽略了“美”的功能、 “美”的力度,不能以单纯“告诉”的方式, 9、推进教学过程。 本案例采用了哪些有效的形式。 四、简析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 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 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 “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 “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 , “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 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贵的磁石一一美。 缺乏美感的教 10、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 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 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 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 ,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 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的是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 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 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偷悦之感。 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 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为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兴趣,那就要把诗 11、歌描写的意境,先推到孩子的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这中间就需要运用情境教学了。 因为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人物、景物、事件的爱憎和感叹。 诗歌描写的场景和儿童生活的经验,往往是相通的或是相关的。 在教学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将诗的意境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沟通。 儿童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就觉得特别亲切,教学从这儿入手,利用儿童的积累唤起儿童的亲切感,他们就会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状态,进入诗境。 皮亚杰在教育心里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因此,起始课的审美诱导,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期待,借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 探求知识的审 13、画配上声音,目的在体会图中小女孩轻松、欢快的心情,以及被那美丽的星空所陶醉的神情,激起学生共鸣,让他们想象自己也坐在月亮船上,邀游于闪烁的星空,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愉快。 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老师再进行指导,就能把短文的意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现出来。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 而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 如上教例“你问我答”的游戏中,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必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好问句。 这里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在比较句子这一环节中,通过四人组的讨论,孩子们在汇报学习中,相互倾听小伙伴的发言,共同求得多种不同答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 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引发新的思考,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到开发,既求异也求同。 在这经常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中,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共同探究的精神。《小小的船》案例分析(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上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