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平和思想内容摘要:
2、有所改革。 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 由于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欧阳修、梅尧臣等所称许。 同王安石一样,苏轼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也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 仁宗末年,他向朝廷上制策,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表现出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风度。 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意过多地触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 3、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 ,尤其反对急进的措施。 当神宗初年王安石实行打击豪强地主的新法时,他就上书反对,并以此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这时期在政治上的保守态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在文艺上的成就。 他当时写的部分诗文就片面夸张了新法推行时的流弊,助长了旧党的声势,影响了新法的实施。 贬官黄州以后,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辟地耕种,有较多机会接近下层人民,政治态度有所改变。 但是政治上的挫折,也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 黄州是长江中游形势险要之地,武汉 4、三镇即在它的西面,我国不少英雄人物曾经在这里展开军事上政治上的斗争。 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英雄人物的激发之下,他写出一些著名的散文和词篇,如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 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上书神宗表示反对,但对“裁减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条式,修完器械,阅习旗鼓”等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的措施,却表示赞同(见上神宗皇帝书)。 多年地方官吏的经历,也使他对社会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处有进一步的了解。 这时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他“深虑数年之后,取吏之法渐宽,理财之政渐疏,备边之计渐弛” ,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见辩试馆职策问 5、札子),反对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又以此受到旧党里程颐一派的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 到他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官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苏轼在历任地方官吏时,比较关心人民痛苦,在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这时的新党又只知利用新法加深对人民的剥削,他的处境就比较得到人民的同情。 在琼州三年,他多方鼓励、培养当地后一辈的学者、文人,和当地少数民族也能和睦相处,因此生活虽十分艰苦,还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 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内徒,次年七月卒于常州。 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相关推荐
2、量的 其反应,将溶液蒸干得固体 原溶液中 K+、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1 :2 :3 B、3 :2 :1 C、1 :3 :2 D、2 :3 :1解析:因为 所以原溶液中 c(K +)= c()+ c()答案是 B。 二、电子守恒例 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 4480 36已折算到标准状况)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纳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A、
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圈画出课文生字,再多读几遍。 (3)边读边用笔标出自然段。 提问:都有谁来帮忙青蛙要作诗了。 蝌 蚪 水泡泡 水 珠 下雨了, 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青蛙说:“我要写诗啦。 ” 小蝌蚪 游过来说: “我要给你当个 小逗号。 ” kē dǒu gěi d242。 u h224
2、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阅读下文,完成 14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 ( 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 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 ( 怎么 ) 能与国士之衣哉 ? ”戎夷曰:“嗟乎 ! 道其不济夫 !
2、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 “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 (王安石语)。 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 、 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
xiū 看 k224。 n 手目看 鱼 羊 鲜 xiān qu225。 n 泉 白水泉 二 木林 林 l237。 n 木 木 木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