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内容摘要:

2、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 如:例一、 (云南省 2005 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 A 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是动词谓语, “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 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例二、 (济南 2005 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2 分)余 闻 之 也 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 “闻之也久 ”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 狼中的“屠/自后/断 3、/其股”一句, “屠”是主语, “断” 是动词谓语, “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 “自后 ”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 (渔人)还家”,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例三、(常德市 2005 年中考题 )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2 分)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 C 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 4、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 、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 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 C 句一样, (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 2005 年中考题 )用“/” 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 分)(1)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2)僧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贫 者 至 焉(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是不要的意思, “论”是说的意思 6、/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 、 “他们的旗怎样”, “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 A、 C 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 B 项才对。 例六、 (邵阳市 2005 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 (2 分)A. 先天下之忧而忧 时而乐耶C、尝求古仁人之心 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 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 C 项错了,A 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 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 项是主谓间的 7、停顿,也对。 例七、 (厦门市 2005 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这里 A 项意思是“到了日中”, “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 B 项不是“ 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 子” 后停顿才对;C 项“下车” 与 “拉他” 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 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 “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 (重庆 2005 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 B、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C、予/独爱莲/之 8、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这里“草木之花” 、 “出淤泥而不染 ”、 “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 A、C、D 三项为错。 (五)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 (福州 2005 年课改题)”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 分)(l)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里(1)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 后停顿才对;(2)项意思是你/ 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 所以在“公”后停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