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中的鲁迅内容摘要:

2、原本有些低沉的语言顿时都活泼起来,仿佛就是那个生长小男孩在绘声绘色地跟我们聊着他的故事。 我欣赏青年的“我”那份深藏不露的志气,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他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尤其令我敬佩的,是他在学业的选择上从不犹豫不定;在日本留学是,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一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熊熊的烈火把每个中国人的心都从寒冷的冬天中解脱出来。 这是我以前所接触过的所有作家中都找不到的感觉。 难怪一位日本学者说:“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位鲁迅。 3、 ” 对于中年的“我” ,淡然处之也许就是他的生活原则。 在当时黑白混淆、不辩是非的“铁屋子”里,要能有个位置却又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靠的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支撑着包括鲁迅在内的所有爱国志士。 面对外界的冷嘲热讽,他既不视而不见,又总能为自己摆脱那些旋涡。 “我” ,是所有像鲁迅先生的人的合影。 在书中,活无常、范爱农、 二十四孝经等在当时社会俯拾皆是的神、人和物,在鲁迅先生的锤炼之下,摇身一变成为了他独特风格的代表。 我最喜欢活无常,一个“有人气的鬼” ,“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烂鞋,颈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都外梢向下,像一个八字这么一个阴间的小鬼,被鲁迅相声描得栩栩如生,寄托着他对如地狱般丑陋、黑暗的社会的无比憎恨,可当这些情感揉入一个活泼的小精灵身上,怎么也不见得别扭,反而更显有趣。 从此可见鲁迅先生的文学功底是如此的炉火纯青。 不禁令人赞叹,佩服。 “朝花夕拾杯中酒”掩上着薄薄的散文集,我觉得自己与鲁迅先生之间的距离有减少了一点。 虽然他的文笔没有张爱玲式的细腻,没有汪曾祺文中的地方方言,没有现代文这般明白,没有古文那样难以咀嚼,但是,这是一个真实的鲁迅,就像一面镜子,既反映出鲁迅先生的精神生活,也反射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 但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卷属于自己的朝花夕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