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政治热点专题 《阅兵蓝》精讲精练(含答案)内容摘要:

2、部长潘岳9 月 6 日称, “直接回应公众的期待,让环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觉直接挂钩。 ”考核质量改善比考核总量减排便于公众监督,新大气法明确,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环保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考核方法。 设问1. 最美“阅兵蓝”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人们热切期盼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2. 让环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觉直接挂钩,这说明了什么。 党和政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和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民享有监督权,老百姓可以监督环保工作,行使监督权;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 3、持续发展战略。 3. 保持“阅兵蓝”常驻有何重要意义。 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为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 要让“阅兵蓝”成为天空常态,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1)国家:制定和完善治理雾霾的法律法规,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对治理雾霾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加大对燃油车辆、垃圾处理等的规范管理;加强植被保护。 加大对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处罚和整改力度。 (2)社会:加大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 4、意识。 (3)公民:增强低碳环保意识,积极践行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如进行垃圾分类、不焚烧秸秆、绿色出行等。 对应练习材料一:让“阅兵蓝”常态化为“北京蓝” 2015 年 9 月 3 日,当阅兵战斗机群从碧空如洗的北京上空飞过,与战机英姿一同刻入观众脑海的,是那一抹纯净的“阅兵蓝”。 从 8月 20 日到 9 月 3 日为止,北京 度连续走低,空气已连续 15 天达一级优水平,创造历史纪录。 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说:“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空气质量一定会变得更好, 阅兵蓝或冬奥蓝将来会变成常态化的北京蓝 ”。 材料二: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正式施行 2015 年月日起,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 6、一相关设问1. 让“阅兵蓝”常态化为“北京蓝” ,需要我们坚持什么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为什么要让“阅兵蓝”常态化为“北京蓝”。 (1)空气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2)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让“阅兵蓝”保持下去,符合我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 将“阅兵蓝”变成常态化的“北京蓝”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有利于为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7、。 (3)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4)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 要让“阅兵蓝”成为天空常态,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1)国家:制定和完善治理雾霾的法律法规,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对治理雾霾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加大对燃油车辆、垃圾处理等的规范管理;加强植被保护。 (2)社会:加大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大对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处罚和整改力度。 (3)公民:增强低碳环保意识,积极践行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如学会垃圾分类处理、不焚烧秸秆、绿色出行等。 材料二相关设问5.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正式施行有什么重要意 8、义。 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与污染环境的行为;有利于增强企业及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其自觉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决心;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符合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等。 6. 有人认为,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正式施行就能杜绝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 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2)保护环境,不仅仅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还需要相关企业提高环保意识。 减少破坏和污染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7. 政府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方面应该如何做。 (1)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供法律保障。 (4)注重科技创新,为节能减排提供科技支撑。 (5)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着力整治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对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 (6)加强宣传教育,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