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定风波》苏轼)教学案内容摘要:

2、描写了“春风” “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 年) ,二十岁的考中进士。 3、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 ,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 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三其他材料: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 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 4、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 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 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 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 6、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 阳光总在风雨后。 B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