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ppt课件(13页)内容摘要:

1、杂诗王维王维( 701 761),字 摩诘 (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 孟浩然 合称“ 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 诗佛 ”。 著有 王右丞集 ,存诗 400首。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科第一(即 状元 )。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 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 2、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 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 “ 诗中有画 ” 、 “ 画中有诗 ”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杂诗(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看注解,理解课文1、看注解,弄清读音和意思;2、说说各句诗的意思。 教师点拨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 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 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 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 之情由 3、此可见。 读读、背背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啰嗦,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 4、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寒梅着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 5、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朴质力量却远远抵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拓展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2、背诵王维的古诗。 杂诗(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杂诗(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作者: 王绩 朝代: 唐 体裁: 五古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