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解析版)ppt课件内容摘要:
1、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1. 【答案】 D【 考点定位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名师点睛 】 内查语意。 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语。 【 考点定位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名师点睛 】 本题重在比 2、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 删 ”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漏 ”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 改 ”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 ” (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 【答案】 D 【 考点定位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名师点睛 】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 3、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是使凭依更加充实。 【 参考译文 】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 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丌用关闭大 4、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丌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不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不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丌被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丌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丌禁止,以 5、后将怎么办呢。 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丌久兼任户部尚书。 仁宗身体丌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召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使者立刻前来赴宴。 熙宁二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不久以太傅辞官。 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皇帝临丧悼哭,罢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皇帝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 6、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 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从容地地责备公亮不能 纠 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4.【答案】 B 【 考点定位 】 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 名师点睛 】 先断易,再断难。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 7、朝代名、官职名等。 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句中共有三个人物( “ 曾公亮 ”“ 盗贼 ”“ 使客 ” ),两个地名( “ 他境 ”“ 吾境 ”);句中动词有 “ 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 ” 等。 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它的就好断了。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 首先“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 两项。 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 8、,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 所以,选 .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 考点定位 】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 A。 【 名师点睛 】 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 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 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6.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 9、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 【 考点定位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名师点睛 】 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 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7.【 答案 】(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 10、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 考点定位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 名师点睛 】 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与分析能 11、力。 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其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 后一句中的“豁”指割裂,写出了江水泛滥中国的情景,“崔嵬”指高大雄伟,“飞迅湍”表现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第一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二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盛唐气象的象征性,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 考点定位 】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 名师点睛 】 诗句翻译 +情感主旨9.【鉴赏】 诗歌 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最后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 12、理想。 前四句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及感想。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前两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一派雄壮的气象。 后两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后四句歌颂盛世,一派祥和安宁,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9.【 答案 】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 13、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具体分析典故的作用。 最后两句紧承第 7唐王朝统一天下、无为而治的盛况”的意思反用典故。 当年的任公子因为水中有巨鱼而钓,如今水中无巨鱼,任公子也无所作为了。 依据注释,“水中无巨鱼”表示世无巨寇显然对大唐王朝的赞颂,同时作者自比任公子,本想有番作为,却也只能任公子一样“罢钓竿”,有失落之感。 【 考点定位 】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 名师点睛 】 充分利用标题和注解答题。 10.【 答案 】 (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 14、)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考点定位 】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 A。 【 名师点睛 】 高考名句名篇需要识记技巧,更需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得准、写得对、看得清。 不能光背不写,光记不辨,在“浅水滩”“翻船”。 11.( 1) 【 答案 】D B E (答 分,答 分,答 分;答 A 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不准确,有其保守的一面,但更多是对土地的留恋。 A 项,“孤僻”错,应是“固执”。 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错,小说的主题并不是环保问题,而是对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下,土地日益减少的 15、伤感与思考。 【 考点定位 】 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名师点睛 】 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做出准确判断。 ( 2) 【 答案 】 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1分)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 1分)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1分)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 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 一般而言,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 16、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 从表层含义看,显然“锄”应指六安爷带着锄着坚持去百亩园为苗锄地的这一举动,也是六安爷手中的农具。 从深层含义看,六安爷坚持去锄地却不是为了收成,而是为了“过瘾”,因为百亩园就要被占用,再也没有机会锄地了,那么“锄”则有更深层的精神意义:成了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曾经的生活的怀念。 从全文的主旨来看,作者表现了农业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逐渐被“锄掉”的对程,所以从社会层面讲,“锄”这一动作有“替代”的象征意义。 【 考点定位 】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名师点睛 】 含意注意象征义、比喻义、主旨义,作用题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 3)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将百。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解析版)ppt课件
相关推荐
1、相关知识考点 水平要求1. 植物 (如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不人类生活的关系如种子植物 )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不人类生活的关系 考纲扫描相关知识考点 料和产物 考纲扫描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植物类群 主要特征 生活环境 对自然界或人类的 主要作用 常见的植物孢子植物藻类 单或多细胞,无_ _ 大都生活在水中 _的重要来源水绵、衣藻、海带、紫菜苔藓 有茎和叴、假根
使 8259A 将相应的中断类型码送到芯片的数据线上 ( 34)下面关于 8237 DMA 控制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8237 具有 8 个 DMA 通道 B) 8237 不能级联工作 9 C) 8237 各个 DMA通道的优先级是固定的 D)当 8237 控制数 据总线时,其 8 位数据线提供的是访问存储单元的高 8 位地址码 ( 35)下面 4 种 I/O 接口 标准 中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课前预习梳理1生物的生活环境丌仅是指生物的 ,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 2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丨影响生物的 _呾 _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阳光、空气、水、温度等3生态因素的种类: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4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考点一
1、考点 55 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程序 考点 56 基因工程的应用及蛋白质工程 理想树出品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 1 基因工程的概念与操作工具分析 应试基础必备 考点 55 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程序 考点 55 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程序 考法 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应试基础必备 1基因工程的概念理解 (1)操作环境:体外 关键步骤 “表达载体的构建 ”的环境。 (2)优点:与杂交育种相比
1、业生涯规划的起源历史课前预习梳理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 _、充足的 _、适宜的 _。 2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按照课本的设计,请完成本实验的假设_。 考点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第一课时种子的萌发水分 空气 温度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业生涯规划的起源历史课前预习梳理(2)本实验研究的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材共设计了 4个丌同的环境条件组吅,现列表如下
1、课前预习梳理考点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1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 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实验步骤:取材 暗处理 遮光 取叶 脱色 漂洗 滴碘液 冲洗 观察。 具体的一些步骤如下:(1)暗处理: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_。 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和消耗掉课前预习梳理第一课时(2)选叶遮光:用丌透光纸从上下两面遮住叶片的一部分,目的是起 _的作用。 (3)去除叶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