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古代中国的经济内容摘要:
1、专题 2 古代中国的经济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和两个经济政策。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条件下,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早期推动封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未能使中国成功地向近代社会转型。 考点 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 6 手工业的发展考点 7 商业的发展考点 8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点 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和土地制度1古代农业发展概况2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1)经济格局 (起源 ):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的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 (4)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5)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6)经营方式 (生产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分考点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考法 1 生产工具的演进考法 2 耕作方式(技术)的演变考法 3 耕作方法的进步考法 4 水利灌溉考法 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法 6 经济重心的南移分考点 3、2 土地制度的演变考法 7 井田制考法 8 均田制考法 9 土地兼并与不抑兼并考法 10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生产基本模式原始农业 商周时期农业 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工具 石刀 、 石斧 、石犁等石器 耒耜和石锄 、石犁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西汉:耦犁 、犁壁 、 耧车隋唐:曲辕犁 (完善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1耕作方式演进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 )铁犁牛耕 (封建社会 )2铁犁牛耕的发展春秋战国 西汉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推广 耦犁 (赵过,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犁壁隋唐曲辕犁 (犁评 )垄作法 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春秋战国 ) (西汉赵过 4、 ) 北方:耕耙耱南方:耕耙1灌溉工具的进步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2水利设施的进步春秋战国 西汉 隋朝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坎儿井 大运河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精耕细作。 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工具的演进,还包括水利、灌溉、耕作技术与方法的进步、农业经验等。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南宋江南开始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完成南移1实质 :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 2演变 :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废除于战国商鞅变法。 3瓦解的原因 :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土地的日益增多,各诸侯国为刺激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 5、鲁国实行“初税亩 ”,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均田制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配给农民 ,目的在于增加政府收入,维护统治,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危及封建政权的安危。 为了巩固统治,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北魏至唐玄宗时实行均田制 ;明朝重新丈量土地,绘制“鱼鳞图册”,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1成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 6、力提高,私田增多,小农经济形成。 2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 :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 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4影响 (评价 )(1)积极: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消极: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使人们形成 “安土重迁 ”思想,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影响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考点 6 手工业的发展分考点 1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考法 1 官营手工业发达的原因 7、、特点与 “工商食官 ”考法 2 冶金业考法 3 制瓷业考法 4 丝织业分考点 2 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考法 5 家庭手工业考法 6 民营手工业考法 7 古代手工业地位与特点1发达原因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特点 :由政府直接经营,供皇室使用, 不在市场流通。 规模大,分工细致,不计成本,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3发展史实夏商周 春秋战国官府垄断、 “工商食官 ” 官营为主,出现民间手工业 明中叶民营超过官营官营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冶金业 (冶铁与冶铜 )、陶瓷业、丝织业等。 1. 冶铜:原始 8、社会晚期(出现) 商周(青铜时代及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2. 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春秋战国(冶炼生铁)3. 冶钢: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 东汉(杜诗 “ 水排 ” ) 南北朝(灌钢法) 16 世纪前领先世界商朝 东汉 北朝 唐朝原始瓷器 成熟青瓷 成熟白瓷 南青北白、秘色瓷 宋 元 明清时期五大名窑 青花瓷 彩瓷、珐琅彩原始社会 商朝 西周 西汉养蚕缫丝 织机 斜纹提花织物 丝绸之路 唐 宋 明清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丝织品种类多 织造局、花楼机 (明 )春秋战国产生,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交纳赋税和供自己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在市场上出售。 1 生产目的: 主要生产供民间 9、消费的产品。 2 发展史实春秋战国 元 明中叶以后(出现 , 官营主导 ) 民营主导 , 花楼机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改变丝麻棉纺织品比例1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中国被称为 “丝国 ”,通过丝绸之路,手工业品远销其他国家。 2特点(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于世界。 (2)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3)官营、家庭和民营等三大手工业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4)地域分布广,规模不断扩大,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5)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布局 10、呈相应变化。 (6)明朝中后期,江南采用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 7 商业的发展分考点 1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考法 1 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考法 2 古代商业的发展考法 3 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考法 4 货币的演变及影响考法 5 商帮 (徽商与晋商 )与会馆分考点 2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考法 6 宋朝与唐朝相比 “市 ”的变化考法 7 城市的发展分考点 3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考法 8 古代对外贸易1政治 :长期的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经济 : 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基础 )。 3民族及对外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4交通科技 :交通发达和科技进步。 5政策 :部分统治 11、者实行的经济政策的推动。 1发展概况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商人货币:贝壳政策: “ 工商食官 ”(官府控制) 大商人政府控制局面被打破货币:战国各国货币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修驰道货币:秦半两钱、汉五铢钱政策:重农抑商对外贸易:海 、陆丝绸之路 隋唐 宋朝 (唐到宋的变化 )元朝 明清大运河与元大都外贸:泉州;设市舶司马可 波罗虽重农抑商,但城镇商业依然繁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徽商与晋商);清朝出现票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中后期)工商业市镇兴起朝贡贸易对外贸易政策: “ 海禁 ” 和闭关锁国广州设 “ 十三行 ”2中国古代商 12、业发展特点(1)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发展繁荣。 (2)发展中出现类似 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出现纸币。 (3)宋朝以前商业受官府控制较强,此后,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4)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联系、满足对异域特产的需求。 (5)明清时期,实行 “海禁 ”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春秋战国以后,小农经济形成之后城市功能增强, 宋朝时坊市界限打破,明清时出现商帮 ,商业长期受到压制,手工业长期处于官府垄断之下。 商成功原因 : (1)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 (2)善于开拓市场。 (3)以德治商,讲求信誉,善于开拓名牌产品 13、。 (4)重视教育 (儒商 )。 2衰落原因 : (1)苛捐杂税太多。 (2)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3)官商结合垄断市场结束: “纲盐制 ”到 “票盐制 ”(道光年间 )。 (4)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衰落。 (5)置田买地未能扩大再生产。 3会馆 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1城市的特点(1)周秦至唐:县治以上设交易场所市;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市坊分明;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2)宋代以后: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 (3)明清时期: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2城市功能变化规律(1)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的 14、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 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 (2)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3)商业管理:政府逐渐放宽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出现早市、夜市。 (4)从地域分布看,城市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密切,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以后,南方的商业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 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5)城市布局:伴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城市建设出现中轴线,体现皇权至上的设计理念。 1突破坊市空间限制 (市坊的界限被打破 )。 2 突破时间限制 (夜市 )。 3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 15、监管。 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南方、东南沿海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 从曹魏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了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 宫城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城市设计理念。 1外贸城市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由于实行 “海禁 ”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地,由政府特许的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丝绸之路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3发展表现 :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司。 两宋时,海外贸易税收。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古代中国的经济
相关推荐
问题认真抓好查漏补缺 ,并将检查情况在全 单位 进行通报 ,对创建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给予表彰 ,从而在全 单位 系统形成浓厚的文明城县创建工作氛围 .进一步加强了对建设健康机关的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职责 ,使爱卫工作在我 单位 有组织 ,有计划的开展 .年初 ,由责任部门制订了 2020 年创卫工作计划 ,把建设健康机关与创建省 ,县级文明行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加强组 织协调 ,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
2 / 3 有数,为下一步扶贫工作筑牢坚实基础。 三是理清思路,结对帮扶。 该局驻村工作队对该村贫困户名单进行入户核对后,根据核查情况,会同乡镇联系村干部、村党支部、村委会等共同落实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该村贫困户工作,实现对该村 127 户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并制定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表,详细记录机关、乡镇干部职工、村两委班子等与杜家坪村 127 户贫困户的结对情况及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联系方式
;砼拱瓦桥的拱瓦砼标号采用 C20,宽。 (二) 下部结构设计 浆砌石砼拱瓦、盖板和“ T”型板桥下部结构全部为重力式浆砌石墩墙。 第四节 低压 管道灌溉工程典型设计 河南省 XXX 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 建设 ( 2020 年度) 实施方案 19 一、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项目区 低压管道灌溉典型设计拟 选择 在 大路李 乡的 唐楼 村,建设低压管道灌溉面积 1000亩。 地形:该区位于
(城市燃气管道)专项检查。 (八)打击特种设备非法检验、检测行为,规范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质量管理,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 ,为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九)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督促企业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隐患治理、应急救援、现场管理等方面落实主体责任,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对设备数量、种类较多的使用单位进行帮扶指导
1、专题 1 古代中国的政治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介绍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前者由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构成,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分配体系;后者是以皇权为中心的高度集权体系。 它包含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主要矛盾。 其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1、专题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学习春秋战国这个社会转型期在思想领域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儒家地位的演变脉络、思想及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通过中西比较,联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