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1)古代中国的政治内容摘要:
1、专题 1 古代中国的政治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介绍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前者由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构成,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分配体系;后者是以皇权为中心的高度集权体系。 它包含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主要矛盾。 其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考点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考点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分封制考法 1 什么是分封制考法 2 西周的封国考法 2、 3 分封制的特点与瓦解分考点 2 宗法制考法 4 什么是宗法制考法 5 宗法制的影响 (遗存 )考法 6 宗法制衰落的表现分考点 3 礼乐制度 (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考法 7 礼乐制度及其作用封制的含义: 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 2诸侯的义务与权利(1)义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2)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有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西周的封国分两类,一是同 (姬 )姓封国 ,主要是封王 3、族(同姓子弟,占分封的大多数 ),封国主要有鲁、燕、卫、晋、吴等。 二是 异姓封国 ,主要是封 姻亲、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封国主要有齐、宋、许、陈、楚等。 1分封制特点 :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影响(1)前期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权力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2)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诸侯国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封制瓦解(1)瓦解原因经济:生产力发展 (即 铁犁牛耕出现 4、 ),井田制瓦解。 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交战。 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 ”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 1含义 :宗法制是西周为了加强分封制而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它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2内容 :宗法制以 嫡长子继承制 的方式确定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形成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宗法等级。 3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1)对嫡子 (正妻的儿子 ): “立子以长不以贤 ”。 (2)对众子 5、(妃嫔或妾的儿子 ): “立子以贵 (母亲地位的高低 )不以长 ”。 (3)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是 “家 ”和 “国 ”的统一。 1影响: (1)对当时,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对封建政治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等级观念,重视人情 )。 (2)对后世,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2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等。 贵族地位下降;官员不再是世袭等。 如商鞅变 6、法中的“奖励军功 ”,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礼仪,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分考点 1 秦朝统一考法 1 秦朝的统一分考点 2 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考法 2 皇帝制度考法 3 三公九卿制分考点 3 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考法 4 郡县制考法 5 从贵族政治 (分封制 )向官僚政治 (郡县制 )的转变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 221年,秦王嬴政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 中国 7、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 过五帝,遂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 “皇帝 ”,自称 “始皇帝 ”,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其 特征 是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中央设三公,即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折,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实际是虚职 )。 “三公 ”以下设 “九卿 ”,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这就使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政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皇权至上;各部门相互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些诸侯国已陆续设郡县。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 8、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之处 ),负责治理民众。 作用: 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 9、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分考点 1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考法 1 中外朝制 (中央:加强君主专制 )考法 2 汉初郡国并行制考法 3 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考法 4 察举制(选官制度)分考点 2 唐朝的政治制度考法 6 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考法 7 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地方)考法 8 科举制(选官制度)分考点 3 北宋的集权措施考法 9 二府三司(中央:加强君主专制)考法 10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考点 4 元朝的政治制度考法 11 中书省(中央官制:权力很大)考法 12 行省制度(地方) 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 所构成。 外朝是指由 丞相、御史大 10、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汉武帝为了加强个人集权,削弱丞相的权势 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以对抗外朝,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壮大。 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 随着封国势力的强大,中央受到严重威胁,汉景帝时终于爆发“七国之乱”。 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即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实际上是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朝为了监察地方,设立 刺史制度 ,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到东汉时刺史变成地方最高官员州牧,失去监察功能。 选官标准是 孝廉 ( 11、即品行 ),以推荐为主。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对皇帝的威胁很大,为了防止丞相的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便将相权分散,并使之相互牵制,逐步形成了三省制,至隋唐发展成三省六部制。 2职权(1)三省: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2)六部:六部隶属尚书省,分为吏、户、礼、兵、刑、工,负责执行各种诏令,处理日常事务。 3运行机制皇帝诏令 中书省 (决策、起草 )门下省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六部 (分管 )4作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 12、学性。 是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 节度使 ,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并控制财权和武装。 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1过程(1)隋文帝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 (3)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4)宋代后期科举不考诗赋改考策论。 (5)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成为科举的主要形式。 (6)1905年,科举制废除。 2影响(1)积极: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破除 13、士大夫阶级对官场的垄断,有利于出身卑微的有才之士进入政府,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社会稳定。 (2)消极: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的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书门下 (政事堂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此为二府三司制。 地方设路、州、县;采取集权的措施:1 军事上 ,收地方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强干弱枝导致积弱 )2 行政上 , 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并设通判具有监督权。 (宋朝通判具有监察权 )3 财政上 ,设 转运使 14、把地方的赋税运到中央。 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力渐大。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并统领全国宗教事务。 实行 行省制度 ,在全国设立十个行省管理地方事务。 中央直管: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宣慰司西藏:宣政院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分考点 1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考法 1 朱元璋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考法 2 设立内阁 君主专制的产物分考点 2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考法 3 军机处(职能及其作用)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因政务繁忙,无力应付,设殿阁大学士。 1内阁形成:(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 (2)明成祖朱棣 (参与决策 ):内阁 15、形成。 (3)明宣宗,内阁有 “票拟 ”权,但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的 “批红 ”。 (4)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2性质 :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不是决策机构。 3作用 :加强了皇权。 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初设军机处是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军机大臣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标志着 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变过程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延续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1)古代中国的政治
相关推荐
(城市燃气管道)专项检查。 (八)打击特种设备非法检验、检测行为,规范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质量管理,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 ,为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九)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督促企业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隐患治理、应急救援、现场管理等方面落实主体责任,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对设备数量、种类较多的使用单位进行帮扶指导
1、专题 2 古代中国的经济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和两个经济政策。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条件下,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早期推动封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问题认真抓好查漏补缺 ,并将检查情况在全 单位 进行通报 ,对创建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给予表彰 ,从而在全 单位 系统形成浓厚的文明城县创建工作氛围 .进一步加强了对建设健康机关的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职责 ,使爱卫工作在我 单位 有组织 ,有计划的开展 .年初 ,由责任部门制订了 2020 年创卫工作计划 ,把建设健康机关与创建省 ,县级文明行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加强组 织协调 ,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
1、专题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学习春秋战国这个社会转型期在思想领域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儒家地位的演变脉络、思想及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通过中西比较,联系政治
1、专题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文学和艺术三个方面内容。 就古代科技而言,考生需掌握六个方面的内容 (见上表 “高考趋势分析 ” );就文学而言,考生需掌握文学发展史以及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特征;就艺术而言,考生需掌握包括文字与书法、绘画
specif ied locat ion. Agent a copy of t he applicat ion shall have t o num ber t he pages and signed or iginal copy ( copy) ( including suppor ting document s) , and copy should be exact ly t 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