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15)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内容摘要:

1、专题 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讲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是苏联 (俄 )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经过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探索,最终确立了 “斯大林模式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显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性、艰巨性、曲折性。 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考点 45 俄国十月革命考点 46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考点 47 “斯大林模式”考点 48 从赫鲁 2、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分考点 1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考法 1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客观条件分考点 2 二月革命考法 2 二月革命的成果及性质分考点 3 四月提纲考法 3 四月提纲的内容分考点 4 十月革命考法 4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 )考法 5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考法 6 十月革命的意义考点 45 俄国十月革命1 客观条件(1)19世纪末 20世纪初 , 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但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 、 德 、 英 、 法等国 , 各种 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 , 加速了革命形势发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 3、, 为俄国革命创造有利条件。 2 主观条件(1)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即布尔什维克党 )的成熟。 (2)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1 二月革命的成果(1)推翻了封建的罗曼诺夫王朝。 (2)二月革命后出现了 两个政权并存 的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 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 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斗争方式是通过和平过渡。 2 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实行土地改革。 3 提出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四月提纲 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1917年 11月 6日至 7日 , 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 ,这次起 4、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 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 并且在此期间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1 政治上: 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人民委员会。 2 经济上: 土地法令 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 , 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3 外交上: 和平法令 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4 1918春 , 苏维埃政权 (即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在苏俄初步确立;1922年 , 苏联成立。 1 对世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 新纪元。 2 对俄国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 , 开辟出社会主义发 5、展的道路。 3 对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考点 46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分考点 1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考法 1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背景、内容及评价分考点 2 新经济政策考法 2 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考法 3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 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后 , 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 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 , 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国内战争爆发 , 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 、 经济形势。 (3)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 、 物力 、 财力 , 战胜敌人。 2 内容(1)农业:实行 6、余粮收集制。 (2)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 监督小企业。 (3)商贸:禁止商品贸易 , 国家统一配给必需品。 (4)分配:强制劳动 ,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实物配给制。 3 评价(1)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 ,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 、 财力 、 物力 ,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 , 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2)“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1 原因(1)连年战争破坏 , 苏俄经济濒临破产 ,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经济危机 )(2)战争结束后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不能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7、,还使他们产生强烈不满情绪 , 农民暴动频繁发生 ,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危机 )2 内容(1)农业方面:以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 , 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按劳分配。 3 作用(1)促进了生产的稳步恢复和发展 , 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 , 巩固了工农联盟 ,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 推动了生 8、产力的发展 ,是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3)其原则和经验 ,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1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考点 47 “斯大林模式”考法 1 “斯大林模式 ”的确立考法 2 “斯大林模式 ”的特点考法 3 对 “斯大林模式 ”的评价列宁逝世后 , 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实现工业化 , 农业实行集体化 (1928年开始 , 强迫农民加入 ),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 一五 ” 与 “ 二五 ” 计划 )(1928 1937), 逐步取 9、消了新经济政策。 到 20世纪 30年代中期 , 苏联确立了 “ 斯大林模式 ”。 1937年 ,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 , 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 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 , 世界第二。 1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 积极: 在 “ 斯大林模式 ” 下 , 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 、 物力 、 财力资源。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 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局限: “ 斯大林模式 10、”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在经济建设中 , 由于 片面发展重工业 ,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 ,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 ,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 ,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 ,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 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斯大林模式 ” 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 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 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考点 48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法 1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与内容考法 2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与结果考法 3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 11、问题1背景 :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严重。 2 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 重点 )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 玉米运动 )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 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 评价(1)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 并取得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 斯大林模式 ” , 只是在维持原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小修小补 12、 )。 1 内容 项目 内容 企业管理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工业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 结果(1)执政前期 , 经济增长加快 , 政局稳定 , 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改革取得一些成效 , 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 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执政后期 , 社会矛盾丛生 , 经济发展停滞。 内容 问题 ( 原因 ) 经济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 作为 13、改革的重点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 力企图扼杀新政权,苏俄面临严重危机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失误,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内容 工业 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监督 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私人经营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国家集中分配 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相同 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经济出现危机 农业 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结果 都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统治基础 实质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4、 借鉴 都借鉴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不同 背景 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1929 193 3 年经济危机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 性质和 前提条件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 维护资本主义制 度前提下的改革 根本目的 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 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严重破坏 特点 ( 或实质 )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侧重点 农业为主,粮 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工业为主,工业复兴法 作用 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工农联盟; 15、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逐渐摆脱危机;保留了自由企业制度和民主传统,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 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从新理论方面来看 , 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论 , 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凯恩斯主义 )。 从特点方面来看 , 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 , 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本考法的重点在于苏俄 (联 )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途径方法 、 具体内容以及经验教训。 我们需要掌握的考点有:1 从宏观上把握苏俄 (联 )经济探索历程: 土地法令 内容 、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途径 、 特点与评价 )、“ 斯大林模式 ” 的形成 (内容 、 工业化道路 、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 两个五年计划及取得的成就 、 “ 斯大林模式 ” 的评价 、 三大经济改革及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2 结合新经济政策和 “ 斯大林模式 ” 的背景 、 内容 、 评价等方面的不同进行考查。 从 “ 市场 ” 与 “ 计划 ” 角度考查两者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