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1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内容摘要:

1、专题 1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二部分 近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讲述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道路的思想解放历程。 基本线索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核心主题是救亡图存和近代化。 要把握五个重点:“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思想、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比较各个政治派别的不同主张,多角度分析有关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运用全球史观,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来了解近代中国思想发展、近代化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2、。 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考点 43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考点 44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分考点 1 林则徐、魏源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考法 1 林则徐、魏源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分考点 2 洋务派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想考法 2 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思想考法 3 对近代不同派别思想的准确理解分考点 3 维新变法思想考法 4 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 60年代以后出现 )考法 5 康、梁等维新思想考法 6 维新变法的特点考法 7 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探索考点 43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 背景(1)鸦片战争前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对外侵 3、略扩张 , 输出商品 ,掠夺原料。 (2)清朝政治统治危机四伏 , 妄自尊大;外患日深。 (3)鸦片战争失败 , 惊醒有识之士 , 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开始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 代表及思想(1)林则徐是近代 “ 开眼看世界 ” 的第一人。 设立译馆 , 编译 四洲志 和 各国律例。 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主张: 学习西方的 “ 长技 ” , 主要指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 (2)魏源与 海国图志 (1842年 )。 首次提出 “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 长技 ” 主要指军事技术。 但由于顽固派阻挠反对,影响不大。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核心: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 4、国御侮之道。 (3)当时介绍世界的书籍还有姚莹的 康輶 纪行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等。 3 意义: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 )。 2 内容“ 中学 ” 指中国传统文化 , 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 西用 ” 主要指近代西方科学技术。 “ 中学为体 ” 即以中国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的根本 ,“ 西学为用 ” 指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 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洋务派则主张 “ 变器不变道 ” , 即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 ,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3 实践: 洋务运动。 洋务派 5、创办近代工业 , 创办海军 、 开设新式学堂。 4 结果: 甲午战败 , 标志其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 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设备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5 评价: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6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 革命 ( 阶级 斗争 ) 史观 洋务派从地主阶级自身利益出发,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和封建专制统治 近代化 ( 现代 化 ) 史观 以 “ 自强 ” 和 “ 求富 ” 为口号,冲击传统 “ 重农抑商 ”观念,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社会生活等近代化 全球 ( 整 体 ) 史观 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 6、,体现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 纳入世界市场 ) 文明 史观 “ 中体西用 ” 反映封建传 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承认了中学不足、西方科学技术先进,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社会 史观 洋务运动使中国衣 食住行、思想观念等发生重大变化 1 近代不同派别(1)地主阶级抵抗派“ 向西方学习 ” 的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是 “ 开眼看世界 ” 的第一人。 魏源在 海国图志 一书中提出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主张。 特点:主张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 但遭到以 “ 天朝上国 ” 自居 、 反对学习西方的保守派的反对。 洋务派:主张 “ 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 , “ 7、师夷长技以自强 ”。 特点: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但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或伦理道德 )维护封建统治 , 反对学习西方;顽固派与洋务派论战。 (2)农民阶级 天朝田亩制度 中的平均主义 、 小农经济反映农民阶级的落后思想 ,不符合时代潮流。 但 洪仁玕提出的 资政新篇 , 是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 , 符合时代潮流。 (3)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派: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 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 , 和外国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 ,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康 、 梁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 、 8、设议院 、 实行君主立宪制 , 发展资本主义。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 ,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严复:运用 “ 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 ” 的生物进化观点 , 来宣传 “ 优胜劣汰 ” 的社会进步理论。 19世纪末 ,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 , 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 实行民主政治 ,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 三民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纲领。 1905 1907年 , 革命派与以康有为 、 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 , 争论的核心问 9、题是要不要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结果 , 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 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资产阶级激进派: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 , 激进派高举 “ 民主与科学 ” 大旗与 “ 尊孔复古 ” 逆流进行论战。 激进派以西方民权 、 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 , 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 , 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 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但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2 思想家们的思想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中国近代史上思想 10、家们的思想主张不是一成不变的 , 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有的不断进步 , 有的则日趋保守。 (1)康有为:否定君主专制 , 前期进行维新变法 ,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后来思想日趋保守 , 成为保皇派。 (2)梁启超:否定君主专制 , 进行维新变法 ,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后主张民主共和 , 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3)孙中山:否定君主专制 , 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为实现其奋斗目标 , 提出了三民主义; 20世纪 20年代 ,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 ,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 从而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1 背景(1)外国资本 11、主义侵略加深 , 民族危机加深。 (2)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的不断传入。 (3)洋务运动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代表及思想: 王韬 、 郑观应 、 薛福成 等。 思想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3 意义: 为 19世纪末康有为等人维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 缺陷: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 也没有付诸实践。 1 背景(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 12、思想的影响。 2 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代表 人物 思想主张 核心主 张 ( 政治 ) 康有为 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主张 “ 三世说 (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 ” ;借助孔子和传统的儒家思想宣扬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 维新变法的特点 )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 ( 政治主张 ) ,符合时代 潮流 君主立 宪制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扬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谭嗣同 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效法西方 ( 最后为变法而牺牲 ) 严复 19 世纪末启蒙思想家。 编译天演论,把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的生物进化 13、理论发展成社会变革理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派共同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3 影响(1)实践: 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 (2)结果: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 (3)意义 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 , 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促进人们觉醒 ,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 推动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1 特点: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有人说他是 “ 跪着造反 ”。 2 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利用或借助。 3 原因(1)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2)民族资本主 14、义发展不充分 ,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根本原因 )(3)与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和文化底蕴有关。 1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 以生产工业化 、 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理性化为主要标志。 一般认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近代化内容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1)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 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 、 15、 由表及里的过程。 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 器物层次 (洋务运动 ) 制度层次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 思想层次 (新文化运动 )。 考点 44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分考点 1 新文化运动考法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考法 2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口号 )考法 3 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态度考法 4 从近代化史观角度看近代思想发展历程分考点 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法 5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 背景(1)经济: 一战期间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 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3)思想:辛亥革命后 , 西方民主 、 自由等启蒙思想和进化论思想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 , 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 “ 尊孔复古 ”逆流。 2 内容 内容前期内容(三提倡、三反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内容(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1)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蔡元培 1917年任北大校长时 , 主张 “ 思想自由 , 兼容并包 ” 的办学方针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