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内容摘要:
1、专题 2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讲述 1949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历经 “文化大革命 ”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终于确立起 “依法治国 ”的理念。 按照邓小平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香港、澳 2、门相继回归祖国,成为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考点 6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考点 61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考点 62 “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考点 63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考法 新中国的成立及意义考点 6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 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 筹备: 1949年 9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制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确立新型国家的架构 ,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3 建立: 1949年 10月 1日 , 开国大典。 4 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标志着新 3、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 中国进入人民当家 作 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考点 61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分考点 1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考法 1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与发展 (政党制度 )分考点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考法 2 1954年宪法考法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分考点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考法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1 确立: 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由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条件不成熟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4、职能。 大会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2 职能转变: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结束 ,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 、 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 发展: 1956年 , 中共提出 “ 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 ” 的方针。 标志着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 颁布: 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内容: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宪法体现人民 5、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 性质: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 确立: 1954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特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 职权包括修改宪法 、 制定法律 、 选举国家领导人等;各届人大代表都由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 , 受人民监督。 3 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 确立: 共同纲领 明确规定;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2 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设立自治机构 , 行使自治权。 3 6、原则: 民族平等 、 民族团结 、 各民族共同繁荣。 4 成就: 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 、 一百多个自治县 (旗 )。 5 意义(1)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 实现了民族平等。 (2)可以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保证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考点 62 “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分考点 1 “文化大革命 ”考法 1 “文化大革命 ”分考点 2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考法 2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措施与成就考法 3 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重建、完善与新发展1 原因(1)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 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直接原因 7、)(2)林彪 、 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 (3)党的 “ 左 ” 倾错误的发展。 (根本原因 )(4)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5)国际形势紧张的影响。 2 “ 文革 ” 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在全国性无政府状态下 , 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 成为新中国最大的冤案。 (3)随着造反派 “ 全面夺权 ” 展开 , 全国出现一元化权力机关 革命委员会 , 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了破坏。 法律形同虚设 , 人权被严重践踏。 (5)各级党组织遭到破坏 , 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 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8、3 如何避免 “ 文革 ” 的悲剧重演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1 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 有法可依 , 有法必依 、 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 2 平反冤假错案。 3 加紧全面立法 , 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 依法治国(1)1997年 , 中共 “ 十五大 ” 把 “ 依法治国 ” 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2)1999年 , “ 依法治国 ” 被正式写入宪法 , 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3)1999年 4月 ,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行政复议法 , 连同以前通过的 行政诉讼法 , 使 “ 民告官 ” 有了法律保证 , 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 9、人民平等的原则。 1 民主制度的重建 (三大基石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完善(1)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 “ 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 , 肝胆相照 , 荣辱与共 ” 的方针。 (1982)(2)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3)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3 新发展 (20世纪 90年代 )(1)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1998年 , 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以民主选举 、 民主决策 、 民主管理 、 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不断发展。 如吉林省的 “ 海 10、选 ” 制度。 意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贯彻 “ 依法治国 ” 精神 、 保障区中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2)特别行政区制度。 在港澳地区实行 “ 港人治港 、 澳人治澳 ” , 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考点 63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考法 1 “一国两制 ”考法 2 港澳回归考法 3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1 含义(1)“ 一国 ”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2)“ 两制 ” :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 台湾 、 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2 形成(1)19 11、79年元旦 ,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 , 叶剑英委员长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 “ 九条方针 ”。 (3)80年代以后 , 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 , 全面阐述了 “ 一个国家 , 两种制度 ” 的深刻含义。 (4)1982年 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一国两制 ” 有了宪法保证。 (5)1984年 , “ 一国两制 ” 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 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1 回归条件(1)改革开放以来 , 综合国力增强 ,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 是香港回归的前提条件 12、。 (2)邓小平 “ 一国两制 ” 的伟大构想 , 在解决香港 澳门 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 这是香港 澳门 成功回归的关键因素。 (3)中英 中葡 的联合声明为香港 澳门 回归提供了法律依据。 (4)香港 澳门 同胞心向祖国 , 渴望回归 , 是香港 澳门 回归的群众基础。 2 意义(1)洗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 , 翻开了香港 、 澳门历史新的一页 , 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是 “ 一国两制 ” 构想运用的结果 ,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3)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借鉴。 1 表现(1)1979年元旦 ,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告台湾同 13、胞书 , 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 同日实现了两岸 30年来真正停火。 (2)80年代以来 , 两岸 “ 三通 ” 限制逐渐放宽 , 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3)两岸以海基会与海协会两个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接触会谈 ,1992年在 “ 一个中国 ” 原则上达成共识 (“ 九二共识 ” )。 (4)1995年 ,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 强调 “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 (5)2005年 3月 , 全国人大通过 反分裂国家法 , 以反对和遏制 “ ”势力 ,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 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6)目前 , 海峡两岸各领域的正常往来 14、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 “ 三通 ”已完全实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议会制 经济基础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 义私有制基础上,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 阶级本质 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 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 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按分权制衡的原则 行使权力 主体 ( 根本 区别 ) 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是以金钱为后盾的。 议员对选民不负责任 15、,不受选民监督,选民 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政党在政 权组织中 的活动方式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2年春 , 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 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 、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54年 第 一届 全国 人大制定的宪法。 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 代表了人民的意志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本考法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成就与。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相关推荐
全生产工作关系我院职工和患者生命财产安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始终把它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岗位专业一起抓,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 我院成立了以院 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使安全管理工作在组织上不脱节。
( 2)画出微变等效电路,求电压放大倍数 uA 、输入电阻 ir 和输出电阻 or 6.电路如图所示,已知, 321 RRR =3kΩ, C =103pF, U =12V, t =0 时将开关 S 断开。 试求电压 Cu 和 ou 的变化规律。 解: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 2)稳态值:当 时,电路处于新的稳定状态,如下图所示(换路后的电路中C 开路) 3)时间常数:将电路中的电源置零
1、专题 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讲述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 , 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全面掌握。 1 鸦片战争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 、 新的文化 、 新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1、专题 22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遏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取得了外交上的巨大成就。 20世纪 70年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
1、专题 25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在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考点 77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考点 78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考点 79 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法 1 新中国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考法 2
1、专题 2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讲述了 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考点 74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点 75 毛泽东思想考点 76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考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