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内容摘要:

1、专题 2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部分 选修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叙述中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九个不同类型的改革:奴隶社会改革 (梭伦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商鞅变法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宗教改革、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 学习每个改革必须把握基本史实、经验教训及其对当今改革的借鉴意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角度联系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相关内容;注重对不同改革的比较;从宏观上把握改革对国家 2、发展、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意义。 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考点 80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 81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 80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分考点 1 商鞅变法 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考法 1 商鞅变法考法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重要变法分考点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考法 3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考点 3 王安石变法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考法 4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目的考法 5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考法 6 对王安石变法的分析分考点 4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考法 7 戊戌变法的背景 (条件、目的、前期的实践活动 )考法 8 戊戌变法的内容考法 9 戊戌变法的意 3、义 (影响、失败原因、认识 )考法 10 戊戌变法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1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 大动荡 (战争 、 争霸 、 民族融合 )、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和 大发展 (经济 、 思想文化 、 科技等 )时期。 ( 1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局部推广(改革变法的根本原 因)( 2 )政治:诸侯割据混战;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3 )思想: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其变法的理论武器( 4 )军事:春秋诸侯争霸和战国诸侯兼并统一战争频繁( 5 )教育:私学兴起(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6 )借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为其提供经验( 4、 7 )客观: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变法( 8 )统治者支持:秦孝公的支持2 内容(1)政治:废分封 , 行县制 ;连坐法。 (2)经济:废除井田制; 重农抑商 ,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 , 奖励军功 , 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文化: “ 燔诗书而明法令 ” , 加强思想控制。 (5)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强制推行 一夫一妻小家庭 政策。 3 特点(1)核心内容是 “ 农战 ” 与 “ 法治 ”。 (2)是战国时期最彻底 、 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 、 变法措施最全面 、 为期最久的改革。 (3)影响最深远:不仅为秦国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奠定雄厚的基础 , 而且 5、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4 性质: 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 5 结果(1)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 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 , 对后世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6 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根本原因 )。 (2)充分的舆论宣传 , 取信于民;执法如山 、 不惧权贵 、 大无畏的精神。 (3)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 深入人心。 (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 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 扫除 6、了变法的障碍。 (5)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政治保障 )。 7 评价 (“ 商鞅虽死 , 变法犹存 ” )(1)积极影响: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 , 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 );发展了封建经济 ,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经济 );壮大了军事力量 (军事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 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轻罪重罚 , 轻视教化;法律的严酷 , 容易造成暴政;重农抑商 ,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8 启示 (借鉴 )(1)改革是经济发展 、 国家富强 7、 、 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 顺应时代潮流 , 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 (2)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 、 旧习俗的阻挠与反对 , 甚至会付出沉重代价 ,但是只有改革 , 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3)应重视选拔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 (4)改革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 , 强化依法治国。 (5)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时期 国家 改革者 改革内容 性质 春秋 时期 齐国 管仲 大力发展农工商业; 整顿和发展军备; 赋税: “ 相地而衰征 ” ( 实质上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井田制瓦解 ) 奴隶主阶级实行的富国强兵改革 ( 没有改变奴隶社会性质 ) 鲁国 “ 初税亩 ” :即按实 8、际田亩收税 ( 实质上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进一步瓦解了井田制 ) 战国 时期 魏国 李悝 “ 尽地力之教 ” ;“ 平籴法 ” ; 制定法经 封建地主阶级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改变社会性质 ) 楚国 吴起 “ 三世而收爵禄 ” ;“ 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 ; 裁免 冗官、奖励军功; 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1 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后 , 社会相对安定 , 生产发展 , 民族融合加强。 (2)拓跋珪的封建化改革 , 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3)北魏统治面临 社会危机 : 由于 制度欠缺 (宗主督护制 、 赋税制度混乱 ), 导致 阶级矛盾尖锐 ,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民 9、族歧视 、 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4)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并主持前期改革。 (5)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 , 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 内容(1)推行 均田制 , 租调制。 (2)设立三长制。 (3)整顿吏治。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易服装 、 说汉话 、 改汉姓 、 通婚姻 、 改籍贯 、行汉制 、 崇儒学。 3 特点(1)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 , 比较全面。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 ,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4 成功的原因(1)改革 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2)措施得当 , 从整顿吏治 10、入手 , 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 (3)不仅进行经济改革 , 而且重视文化习俗的改革。 (4)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 , 切实可行 , 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5)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5 影响(1)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2)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 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6 性质: 自上而下地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7 认识(1)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 (2)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 、 互补 , 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 11、涵。 (3)避免民族对立 , 消除民族隔阂 , 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1 背景(1)北宋中期 , 严重的社会危机 , 各种矛盾十分尖锐。 (2)冗官 、 冗兵 、 冗费问题严重 , 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 , 昙花一现 ,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 “ 三不足 ” 的大无畏精神。 2 目的(1)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 , 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 ,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1 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 ;免 (募 )役法;市易法;均输法。 2 强兵之法: 保甲法 ;设军器监;保马法;将兵法。 3 12、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 整顿太学 ;惟才是用。 1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 , 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是 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 2 评价(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促进了经济发展 ,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 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 , 负担依然沉重。 3 失败的原因(1)变法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2)指导思想有误 (偏重理财 、 违背经济规律 ) 13、。 (3)在变法过程中 , 由于 用人不当 , 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4)宋神宗后期的动摇 , 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5)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 (根本原因 )。 4 经验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 , 必然充满阻力 , 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5 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1)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商人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2)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 、 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3)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4)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5)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 、 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6 14、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1)考试内容: 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 , 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 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 , 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 择优录取。 1 条件(1)政治:甲午战后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5)组织基础:强学会 、 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 (6)重要条件:光绪帝的支持;康 、 梁的个 15、人努力。 (7)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的潮流。 2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 和 发展资本主义。 3 资产阶级维新派前期的实践活动(1)著书立说:康有为写成 新学伪经考 和 孔子改制考 , 阐发维新变法思想;梁启超发表 变法通议 , 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2)上书: 1895年的 “ 公车上书 ” ,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变法序幕 )。 (3)组织团体: 1895年成立 强学会。 (4)建立学堂: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5)创办报刊:康有为等创办 中外纪闻 、 严复创办 国闻报。 (6)讲学:康有为在广州一带讲学 , 宣传变法理论。 1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 , 裁撤冗员 ,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 准其自谋生计。 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 , 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 、 开国会 、 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 2 经济方面: 中央设立两局 (农工商总局 、 铁路矿务总局 ), 奖励农工商业 的发展;改革 财政 ,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兴办邮政 , 裁撤驿站。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 文教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 , 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