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春江花月夜》ppt课件(1)内容摘要:

1、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古今评说 】【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 660约 720),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仅 全唐诗 录存 代答闺梦还 、 春江花月夜 两首。 春江花月夜 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月夜的美景江畔月下的沉思因月而起的情思(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 2、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抒情层次 】 4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5重点解析:“生”字,为何不用“升”。 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诗人这里不用“升”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 3、味 . 6把握“空里流霜不觉飞 , 汀上白沙看不见”意思,体会作者如何写“月” 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 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 、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7作者对宇宙人生有怎样的思考。 重点把握“ 江天一色 ”“ 空中孤月 ”“ 何人 ”“ 何年 ”“ 人生代代无穷已 ”“ 江月年年望相似 ”“ 但见长江送流水 ”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 “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 4、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 “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8、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 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 后面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 9、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该句如何抒思妇之情。 “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10、“昨夜 5、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用了怎样的手法。 有何作用。 虚实结合,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11、“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如何把握“摇情”二字。 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春江花月(景)思妇游子(情)宇宙人生(理)完美融合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 6、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