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牧童》ppt课件(人教课标版)内容摘要:

1、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牧 童吕 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横野 :辽阔的原野。 笛弄 :吹笛弄 :相蓑衣 :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 卧月明 :睡在月光下。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 2、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 3、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 ?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 ?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 ?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牧童 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 4、们的视野里的。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 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 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 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 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 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 5、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 牧童 吕岩 】 改写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 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 原来那是一个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 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