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选修2斯密的政策主张3内容摘要:
从表 1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为50/150,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为 20/50;法国生产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 1/2和 1/5,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法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布,而法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小麦。 ㈡ 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表 2:国际分工后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麦 布 劳动日数 产量(吨) 劳动日数 产量(匹) 法国 200 100 0 0 英国 0 0 200 80 从表 2可以看出,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小麦的产出量仍是 100吨,没有变化,但是布的产量增加到 80匹,比分工前增加了 40匹。 这说明,国际分工使两国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㈡ 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表 3:国际贸易后各国的消费量 小麦的消费量(吨) 布的消费量(匹) 法国 50 40 英国 50 40 假定英国用 40匹布与法国 50吨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如表 3所示。 与没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后,英国和法国各增加了20匹布的消费量。 这说明贸易双方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都从中得到了利益。 ㈡ 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贸易。 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绝对优势。 那么如果法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英、法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 贸易利益从何而来。 绝对优势理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我们应如何评价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㈡ 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对外贸易自由化 绝对成本学说 ⑴ 生产相同产品,各国的成本不同, 各国有各。新人教版政治选修2斯密的政策主张3
相关推荐
起两极分化 (淘汰作用 )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一阶段 简单价值形式 • • 等式左端的商品“ 绵羊 ”处于主动地位,它的价值在斧子这一商品上相对地表现了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 等式右端的商品 斧子 则处于被动地位,用它自己的商品体表现出 绵羊 的价值,起着等价物的作用, 处于等价形式上。 第二阶段 扩大价值形式 第三阶段 一般价值形式
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2020/12/24 15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训练的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2020/12/24 16 价值规律
背后实际上是拥有特殊利益的压力集团 ,每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而利益都要靠自己去争取。 当政府的政策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发动强大攻势阻挠 ,向政府和有关国际会议 游行示威 ,对议员实行地毯式轰炸 :电话、写信、电子邮件、到议员家中等。 三、利益集团的 政治作用 积极作用: ( 1)充当公民与政府间 桥梁 的作用; ( 2)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 有助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消极作用
投资预期可以取得的利润率。 可理解为预期利润率。 只有当预期利润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投资。 但资本家考虑到由于产品的增多,售价会下降,从而造成未来预期的利润率降低,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因而投资需求也会不足。 人们不爱花钱 资本家信心不足 利息率是由货币需求和货币的供给决定的。 中央银行可以多发货币,降低利息率,但不会为零,利息率总会保持一定的高度。
列宁与克鲁普斯卡娅 2. “一国胜利说 ‛ 的形成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进程上 , 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突破 , 即社会主义 不可能 同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 , 而 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很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了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 ( 1)理论的提出: 1915年列宁写了 《 论欧洲联邦口号 》 提出 ‚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意义 成为科学 揭示趋势 两面性 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含义 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实现 产业资本循环 阶段、形式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社会化生产要顺利 保持比例 影响因素 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 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揭示了目的、实质 揭示了关系、对立,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