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摘要:

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思考:⑴ 你知道最近几年我国为了解决社会公平,改善民生而采取了哪些措施吗。 ⑵ 请你尝试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解析一下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解析:本题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民生的关注为背景材料,考 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第( 1)问,可以从教育、医疗、社保等各个领域列举。 关于第( 2)问,主要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思考,注意结合材料。 参考答案: ( 1)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等。 (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改革开放中,遇到了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这一困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难题,逐渐认识到关注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故而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出台了一 系列解决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的举措。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十七届五中全会出台的关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些政策是否切实可用,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证明。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认识到关注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 二 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主干知识梳理 一、 真理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含义:真理是标志 ________同 _______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基本属性:真理最基本的属 性是 ________。 真理面前 ________。 【拓展提升】 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吗。 (1)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2)“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 ________的。 任何真理超出了自己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 ________。 2.真理都是 ________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探究反思】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176。 ,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但是, 19 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176。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 180176。 这说明真理是 具有什么特点。 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 认识的反复性 ⑴ 从认识的 ________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⑵ 从认识的 ________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⑶ 从认识的 ________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 ________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________或 ________。 4. ________, ________,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拓展提升】 在古代,“杞人忧天”是错误的,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 然而,在今天,“杞人忧天”是正确的,因为天空每年被迫接受人类排放的 300 亿吨污染物,导致全球变暖、酸雨等异常气候。 “杞人忧天”的对与错,反映了真理具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该怎样获得真理。 答案互查:一、 1. 主观 客观 2. 客观性 人人平等 二、 1. 有条件 谬误 2. 具体 三、 1. 主体 客体 进程 2。 社会实践 3. 波浪式的前进 螺旋式的上升 4。 与时俱进 . 开拓创新 重难疑点探究 1.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有条件性 (1)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 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 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杀不了的。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真理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 理就会变成谬误。 (3)二者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有条件性是统一的。 真理的客观性要求适用于真理的具体条件和范围 是客观的;同时,真理的客观性是一定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下的客观性。 2.全面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 所以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 认识。 每一具体认识只能是对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 但我们不能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就否认世界上没有正确的认识。 (2)认识的无限性。 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认识应不断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不断的指导。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 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另外,我们不能因为认识具有无限性,就以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要求: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典型例题剖析 本框题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三个 知识点。 通过对近 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这三个知识点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在学习中应当着重 把握真理的客观性的概念和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同时结合最新的时事政治热点 来理解本框的知识点。 题型一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典例 1( 2020广东单科 T23) 泰戈尔说: “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 这说明 【研析】 本题主要考查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该题引文是以比喻的方式说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告诉我们二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A 项只说区别和差异,属于对立性。 B 项又忽视差别和差异,走向另一极端。 真理和谬误应是互为前提,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互相依存, D 只有统一方面,故错误。 C 项既说其联系又说明其差别,符合矛盾的相互关系,故正确。 【答案】 C 【 误区警示 】 真理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