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一第3章学案6章末总结内容摘要:
的方法 . 2 . 整体法 : 将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其受力的方法 . 3 . 选取原则 ( 1 ) 当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 作用时 , 应用整体分析法 , 可使问题简单明了 , 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 . ( 2 ) 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 , 要应用隔离分析法 , 这时系统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于物体的外力 . 注意 在很多时候,隔离法和整体法需交替使用,才会更方便地解决问题 . 例 3 如图 所示 , 物体 a 、 b 叠放在水平桌面 上 , 水平力 F = 3N 作用于物体 b 上 , a 与 b 保持静止 , 则 ( 1 ) a 与 b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 2 ) a 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解析 把 b 隔离出来,选 b 为研究对象, b 处于静止状态,则 b 受到的重力与 a 对 b 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力 F 必定与 a对 b 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则 a 对 b 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 ,即 a 与 b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3 N ; 例 3 如图 所示 , 物体 a 、 b 叠放在水平桌面 上 , 水平力 F = 3N 作用于物体 b 上 , a 与 b 保持静止 , 则 ( 1 ) a 与 b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 2 ) a 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解析 若分析 a 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也可以把 a 隔离出来,选 a 为研究对象 ( 方法同上 ) ,还可以把 a 、 b 作为整体研究, ab 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桌面必定对 a 施加向右的大小为 3 N 的摩擦力,即摩擦力与 F 是一对平衡力 . 3 N 3 N 针对训练 如图所示,物体 A 、 B 在力 F 的作用 下静止在竖直墙面上,试对物体 A 、 B 进行受 力分析 . 首先研究物体 A ,即把物体 A 隔离出来,先作出已知的水平向左的力 F 的示意图,然后分析它的其他受力 .首先,物体肯定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其次。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一第3章学案6章末总结
相关推荐
我们可以 根据物理公式中物理量间的关系推导出物理量的单位. (3)判断比例系数的单位 根据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可判断 公式中比例系数有无单位 ,如公式 F= kx中 k的单位为 N/m, f= μN中 μ无单位. (4)单位制可检查物理量关系式的正误 根据物理量的单位,如果发现某公式在单位上有问题,或者所求结果的单位与采用的单位制中该量的单位不一致,那么该公式或计算结果肯定是错误的. 例 1
的加速度的值并记录在表格的相应位置 . ,横坐标表示作用力,根据实验结果 画出小车运动的 aF 图像,从而得出 aF 的关系. 次数 1 2 3 4 5 6 小车加速度 a/(ms- 2) 小车质量 M/kg 1/M/(kg- 1 ) 8. 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 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求出相应的加速度,并设计表格如下.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 a1/M 图像,从而得出 aM
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 动,某 人身系弹性绳自高空 P 点自由下 落,图中 a 点是弹性绳的原长位置, c 点是人能到达的最 低点, b 点是人静止 悬吊着时的平衡位置,人 在从 P 点下落 到最低点 c 的过程中 ( ) A . 人在 Pa 段做自由落体运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B. 人在 ab 段绳的拉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处于失重状态 C. 人在 bc 段绳的拉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处于失重状态 D .
域等势面疏,( 等势面疏的区域场强小 ) 特别注意: —— 电场强度大处电势不一定高,电势差不一定大。 第五节 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 【 例题 1】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电势也相等 ,场强也相等 ,电场强度大小也一定相等 ,电势也一定为零 ,场强可能不为零 【 答案 】 H 第五节 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 【 例题 2】 如图所示 , 一匀强电场中有一组等势面 , 若 A、B、 C、
而发射失 败,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 所 示,根据图像求: ( 已知 10 = 3 . 1 6 , g 取 1 0 m /s2) (1 ) 火箭上升过程 中离地面的最大 高度; (2 ) 火箭从发射到落地总共经历的时间 . ( 2 )火箭上升 2 5 s 后从 4 5 0 m处自由下落,由 h =12gt 22 , 得: t 2 = 2 hg= 90010= 9 . 4 8 s . 所以总时间
正确的是 ( ) A . 加速度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物体速度一定减小 B . 加速度不为零,物体速度一定增加 C . 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一定不断减小 D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加速度减小,速度仍然增大,故 C 错误 . 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快,加速度大,故 D 正确 . D 三、运动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1. s - t 图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