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选修民为贵内容摘要:

现在天下诸侯暴虐无道,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 即便不想成就王业,也是做不到的。 现今的国君(以前没做过赢得民心的事情而想成就王业),就 像 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 找 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久病者 如果 不事先 积攒 下一些治病的艾草(而总是猝然间去找三年的陈艾),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 国君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 以至 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 《 诗经 大雅 桑柔 》说:‘这样怎么可能有 好 结果呢。 只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 ’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 啊。 ” 三年之艾( 224。 i ) 淑( shū) 胥( xū) 溺( n236。 ) 载,句首语助词,无义; 胥,相; 及,与。 熟读第 3则选文,讨论: 重点研读 孟子认为在当时形势下“王天下”是容易还是困难。 实施方法 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民之归仁,犹水就下、兽走圹。 ” “诸侯为之驱民” 易 易 难 久病求艾 苟不志于仁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君之好仁 孟子认为怎样才可“得天下”。 怎么会“失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 1) 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 仅仅是要吃要穿吗。 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 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 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 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 读解 】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 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 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 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