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时内容摘要:

, 取道‛ , 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了 ,而且通 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 , 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气氛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研读第 10~ 18 段 , 完成下列题目。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1 ) 千金之资 币.物 ( ) ( 2 ) 厚 遗.秦王宠臣 ( ) ( 3 ) 比.诸侯之列 ( ) ( 4 ) 振怖. .大王之威 ( ) ( 5 ) 乃 朝服. . ( ) ( 6 ) 以 次.进 ( ) ( 7 ) 陛.下 ( ) ( 8 ) 顾.笑武阳 ( ) ( 9 ) 假借. . ( ) ( 10 ) 发.图 ( ) ( 11 ) 自 引.而起 ( ) ( 12 ) 卒.起不意 ( ) ( 13 ) 秦王 还.柱而走 ( ) ( 14 ) 郎中. . ( ) ( 15 ) 左右. . ( ) ( 16 ) 轲自知事不 就. ( ) ( 17 ) 荆轲 废. ( ) ( 18 ) 乃 引.其匕首 提.秦王 ( ) ( 19 ) 被.八 创. ( ) ( 20 ) 生 劫.之 ( ) ( 21 ) 断其 股. ( ) [ 答案 ] ( 1 ) 礼品 ( 2 ) 赠送 ( 3 ) 并 , 列 ( 4 ) 惧怕。 ‚振‛通‚震‛ ( 5 ) 穿上朝服 ( 6 ) 先后顺序 ( 7 ) 殿前的台阶 ( 8 ) 回头看 ( 9 ) 宽容、原谅 ( 10 ) 打开 ( 11 ) 身子向上起 ( 12 ) 通‚猝‛ ,突然 ( 13 ) 环绕 ( 14 ) 宫廷的侍卫 ( 15 ) 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 16 ) 成功 ( 17 ) 倒下 ( 18 ) 举起 / 掷击 ( 19 ) 受 / 伤 ( 20 ) 强迫 , 威逼 ( 21 ) 古义 : 大腿。 今义 : 臀部 2. 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 1 ) 愿举国为 内臣 , 比诸侯之列 , 给贡职如郡县 ,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译文 : ( 2 ) 乃朝服 , 设九宾 , 见燕使者咸阳宫。 译文 : ( 3 ) 事所以不成者 , 乃欲以生劫之 ,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 [ 答案 ] ( 1 ) 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 , 排在诸侯的行列 ,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赋税 , 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 ( 2 ) 于是穿上朝服 , 安排九宾大礼仪式 , 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 3 ) 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 , 是想活捉你挟持你 , 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回报太子啊 ! 3. 文段中的‚九宾‛ 是指什么 ? 答 : [ 答案 ]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 , 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 , 并延引上殿。 4. 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答 : [ 答案 ] 厚遗蒙嘉 — 顾笑武阳 — 图穷匕见 — 倚柱笑骂。 5.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 答 : [ 答案 ] ①作者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 , 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 荆轲‚取 — 奉 — 发 — 把 — 持 — 揕 — 逐 — 提‛ , 主动进攻未遂 , 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 秦王‚惊 — 引 — 起 — 拔 — 走 — 击‛ , 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 , 动 作描写 , 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描写 ,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 , 前为谢曰‛‚知事不就 , 倚柱而笑 , 箕踞以骂‛ , 读之使人如见其形 , 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 , 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 , 衬托了荆轲的镇定自若。 写秦王‚恐急‛ , ‚群臣惊愕‛ , ‚尽失其度‛ , ‚不知所为‛ ,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 威慑秦廷。 最后 , 荆轲事败身亡 , 秦王仍‚目眩良久‛ , 这寥寥数语 , 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四、拓展探究。 1. 陶渊明《咏荆轲》 : ‚君子死知己 , 提剑出燕京。 ‛你认 为荆轲与太子是知己吗 ? 为什么 ? 答 : [ 答案 ] 不是。 理由 : 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没有充分了解 , 双方谈不上‚知己‛。 荆轲要待机而动 , 太子丹却‚疑其有改悔‛ , 予以责难 , 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 太子丹急躁的言行 , 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 , 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 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 , ‚怒叱太子‛ , 仓促上路。 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 , 那‚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2. 古人对荆轲有以下评价 , 你是肯定还是否 定荆轲的做法 ? 非议 : 苏轼 : 始速祸焉。 鲍彪 : 轲不足道也。 朱熹 : 轲匹夫之勇 , 其事无足言。 肯定 : 司马迁 : 其立意较然 , 不欺其志 , 名垂后世 , 岂妄也哉 ! 左思 : 虽无壮士节 , 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 , 重之若千钧。 陶潜 : 其人虽已没 , 千载有余情。 答 : [ 答案 ] 观点一 : 肯定。 理由 : 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 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 , 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 ,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 , 但还是毅然前往 , 直至事败 ,仍然‚倚柱而笑 , 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 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 , 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观点二 : 否定。 理由 : 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 , 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 , 一旦失利 , 个人命运可悲 , 国家速亡。 3.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 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 ,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 请举例说明。 答 : [ 答案 ] ( 1 ) 太子曰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丹不忍以己之私 ,而伤长者之意 , 愿足下更虑之 ! ‛一句话 , 太子丹的慈之心可见。 ( 2 ) 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 , 荆轲动之以情 , 晓之以理 , 告之以谋 , 大智大勇。 樊於期 , 痛于骨髓 , 切齿拊心 , 复仇之心 , 溢于言表。 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 , ‚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 , 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 3 ) ‚荆轲有所待 , 欲与俱 , 其人居远未来 , 而为留待。 ‛这看似‚万事俱备‛ , 但荆轲迟迟不动 , 不动也是一种行为。 太子迟之 ,荆轲叱之 , 但均未名其妙处。 直到‚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 这就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荆轲的性格。 ( 4 ) ‚至陛下 , 秦武阳色变振恐 , 群臣怪之 , 荆轲顾笑武阳 , 前为谢曰 : ‘北蛮夷之鄙人 , 未尝见天子 , 故 振慑 , 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这句中‚色变振恐‛的神色 , 写出了秦武阳的年幼胆怯。 ‚群臣怪之‛的神态 , 说明荆轲一行形迹可疑。 荆轲一‚顾‛一‚笑‛ , 一‚谢‛ , 竟然化险为夷。 ( 5 ) 秦王‚还柱走‛的狼狈 , 以剑击荆轲的残酷 , 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 6 ) 荆轲被断左股 , 仍‚引其匕首提秦王‛。 虽然身‚被八创‛ ,‚知事不就‛ , 还‚倚柱而笑 , 箕踞以骂‛。 这里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 , 塑造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强燕弱 , 矛盾尖锐 , 斗争复杂。 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 , 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剧本创作 —— 易水送别 燕国对荆轲去刺杀秦王的行动非常重视 , 临出发时 , 太子丹和宾客都来送别。 在易水边上 , 就有了一场隆重的饯行仪式。 请围绕这一仪式 , 充分发挥想象 , 拟写一个 300~40 0 字的小剧本 , 突出场面气氛和人物形象。 【活动说明】完成该活动应紧扣课文中‚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 , 既祖 , 取道。 高渐离击筑 , 荆轲和而歌 , 为变徵之声 , 士皆垂泪涕泣‛这一内容进行扩写。 关键是要把这些内容转换成戏剧情节 , 尤其要写出生动的人物台词 , 因为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主要靠人物台词来表现。 老师可适当进行指导。 有条件的班 级可以选择写得好的剧本进行表演。 【成果展示】 新闻报道 —— 秦王遇刺 荆轲刺秦王是当时一个影响很大的事件 , 是一条轰动一时的国际新闻。 假定事件发生后 , 秦国的新闻部门要对外发一条新闻 ,请你以秦国新闻官的身份 , 拟写出这条新闻。 20 0 字左右。 【活动说明】抓住新闻的要素 , 按照新闻写作的要求写新闻并不难 , 难的是 ,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写。 荆轲刺秦王是一次勇敢正义的行为 , 荆轲是一个正面形象 , 而站在当时秦国的角度来写 , 就不能这样评价荆轲。 国际新闻在公平和正义之下 , 还要有爱国的情感。 在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时 , 老师应密切关注 这一点。 【成果展示】 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 , 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 , 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 , 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 , 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形容词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一般动词 ,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1.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 , 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 明显地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 , 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 : 越国以鄙 远. 远 : 形容词用作名词 , 偏远的地方。 共其乏 困. 困 : 形容 词用作名词 , 缺少的东西。 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 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 ( 但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 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 : 因人之力而 敝.之 敝 : 形容词用作动词 , 损害。 邻之 厚., 君之 薄.也 厚 : 形容词用作动词 , 变雄厚。 薄 : 形容词用作动词 , 变薄弱。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 , 如果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 : 断.其左股 断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使……断。 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 , 表示主观 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 : 顷之未发 , 太子 迟.之 迟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以……为迟。 文言虚词之 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 , 相当于他、她、它 ( 们 ) 等。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微太子言 , 臣愿得谒之。 ( 之 , 第三人称 ) ②今太子迟之 , 请辞决矣 ! ( 之 , 第一人称 , 我 ) 2. 指示代词 , 相当于‚这、此‛。 阙秦以利晋 , 唯君图之。 ( 之 , 指示代词 , 这件事 ) 二、助词 1.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 放在定语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