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7课时内容摘要:
沛公与饮” , 情节已趋缓和 , “舞剑”事件发生 , 形势再度紧张起来 , 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 , 将故事推向高潮。 四、研读第 4 段 , 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意 ( 1 )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2 ) 其意常在沛公也 因 ( 1 ) 不如因善遇之 ( 2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3 ) 因击沛公于坐 ( 4 ) 沛公起如厕 , 因招樊哙出 ( 5 ) 因言曰 而 ( 1 ) 哙拜谢 , 起 , 立而饮之 ( 2 ) 拔剑切而啖之 ( 3 ) 劳苦而功高如此 ( 4 ) 而听细说 , 欲诛有功之人 与 ( 1 ) 臣请入 , 与之同命 ( 2 ) 则与斗卮酒 ( 3 )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4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且 ( 1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2 ) 臣死且不避 , 卮酒安足辞 [ 答案 ] 意 :( 1 ) 料想。 ( 2 ) 用意。 因 :( 1 ) 趁机。 ( 2 ) 于是 , 就。 ( 3 ) 趁机。 ( 4 ) 趁机。 ( 5 ) 趁机。 而 :( 1 ) 连词 , 表修饰。 ( 2 ) 连词 , 表承接。 ( 3 ) 连词 , 表并列。 ( 4 )连词 , 表转折 , 却。 ( 5 ) 趁机。 与 :( 1 ) 介词 , 同 , 跟。 ( 2 ) 动词 , 给。 ( 3 ) 连词 , 和。 ( 4 ) 介词 , 同 ,跟。 且 :( 1 ) 副词 , 将 , 将要。 ( 2 ) 连词 , 表让步 , 尚且。 2.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1 ) 今 者.项庄拔剑舞 ( ) ( 2 ) 臣 请.入 , 与之同命 ( ) ( 3 ) 杀人如不能 举., 刑人如恐不 胜. ( ) ( 4 ) 窃 为.大王不取也 ( ) [ 答案 ] ( 1 ) 助词 , 用在时间名词后 , 表停顿 , 可不译。 ( 2 ) 动词 ,请允许我做某事。 ( 3 ) 动词 , 皆是尽 , 完的意思。 ( 4 ) 动词 , 认为。 3.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1 ) 范增数 目.项王 ( ) ( 2 ) 常以身 翼.蔽沛公 ( ) ( 3 ) 交戟之卫士欲 止.不 内. ( ) ( 4 ) 头发 上.指 , 目眦尽裂 ( ) ( 5 ) 刑.人如恐不胜 ( ) ( 6 ) 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 ( ) ( 7 ) 此亡秦之 续.耳 ( ) [ 答案 ] ( 1 ) 目 : 名词活用为动词 , 以目示意。 ( 2 ) 翼 : 名词活用为状语 , 像翅膀一样。 ( 3 ) 止、内 : 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停止 ,使……进去。 ( 4 ) 上 : 名词活用为状语 , 向上。 ( 5 ) 刑 : 名词活用为动词 , 处罚。 ( 6 ) 王 : 名词的使动用法 , 让……称王。 ( 7 ) 续 : 动词活用为名词 , 后继者。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 臣死且不避 , 卮酒安足辞 ! 译文 : ( 2 )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 杀人如不能举 , 刑人如恐不胜 , 天下皆叛之。 译文 : ( 3 )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 译文 : [ 答案 ] ( 1 ) 我连死都 不畏避 , 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 ! ( 2 ) 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 , 杀人唯恐不能杀光 , 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 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 3 ) 这不过是已经灭亡的秦朝的继续罢了。 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 ( 这样的做法 ) 啊 ! 5. 分析下面的问题。 ( 1 ) 第 3 、 4 段是课文重点 , 情节的高潮所在 , 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 请指出。 答 : ( 2 )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 ? 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 答 : [ 答案 ] ( 1 ) 三起 : ①“范增数目项王”暗示 动手。 ( 紧张 ) ②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 , 刺杀刘邦。 ( 严峻 ) ③樊哙闯入帐。 ( 紧张到极点 ) 三落 : ①项羽不怒樊哙 , 称之壮士。 ②项羽赐樊哙酒肉 , 赐座。 ③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 2 ) 语言描写 : “此迫矣 ! 臣请入 , 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 ,凸显了紧张的形势 , 使樊哙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 , 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 , 这些动作描写把樊哙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气概表现得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 :“瞋目视项王 , 头发上指 , 目眦尽裂” , 虽着墨不多 ,却极为传神。 这段情节浓墨 重彩写樊哙 , 既衬托了项羽、刘邦 , 更突出了张良。 五、研读第 5~7 段 , 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下面句中的一词多义。 谢 ( 1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2 ) 哙拜谢 ( 3 ) 乃令张良留谢 辞 ( 1 ) 卮酒安足辞 ( 2 ) 今者出 , 未辞也 , 为之奈何 ( 3 ) 大礼不辞小让 [ 答案 ] 谢 :( 1 ) 道歉 , 动词。 ( 2 ) 感谢。 ( 3 ) 兼道歉和告辞之意。 辞 :( 1 ) 动词 , 推辞。 ( 2 ) 动词 , 告别 , 辞别。 ( 3 ) 动词 , 顾及。 2. 指出下 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1 )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 步.走 ( ) ( 2 ) 道.芷阳 间.行 ( ) ( 3 ) 沛公已去 , 间.至军中 ( ) ( 4 ) 拔剑撞而 破.之 ( ) [ 答案 ] ( 1 ) 步 : 名词活用作状语 , 徒步。 ( 2 ) 道 : 名词活用作动词 , 取道。 间 : 名词活用作状语 , 抄小路。 ( 3 ) 间 : 名词活用作状语 ,抄小路。 ( 4 ) 破 : 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破。 3. 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 1 ) 大王来何操 ( ) ( 2 ) 我持白璧一双 ( ) ( 3 ) 沛公安在 ( ) ( 4 ) 如今人为刀俎 , 我为鱼肉 ( ) [ 答案 ] ( 1 ) 宾语前置句 , 何操 , 操何 ( 2 ) 定语后置句 , 白璧一双 , 一双白璧 ( 3 ) 宾语前置句 , 安在 , 在安 ( 4 ) 判断句 4.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1 ) 公 为.我献之 ( ) ( 2 ) 相 去.四十里 ( ) ( 3 ) 沛公则 置.车骑 ( ) ( 4 ) 度我至军中 , 公 乃.入 ( ) ( 5 ) 沛公不 胜.杯杓 ( ) [ 答案 ] ( 1 ) 为 : 替 ( 2 ) 去 : 距离 ( 3 ) 置 : 放弃 , 丢下 ( 4 ) 乃 : 才 ( 5 ) 胜 : 禁得起 5. 指出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 ( 1 ) 吾入关 , 秋毫不敢有所近。 ( ) ( 2 )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庄不得击。 ( ) ( 3 ) 如今人方为刀俎 , 我为鱼肉。 ( ) ( 4 ) 劳苦而功高如此 , 未有封侯之赏。 ( ) [ 答案 ] ( 1 ) 秋毫无犯 ( 2 ) 项庄舞剑 , 意在沛公 ( 3 ) 人为刀俎 , 我为鱼肉 ( 4 ) 劳苦功高 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 大行不顾细谨 , 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 , 我为鱼 肉 , 何辞为 ? 译文 : ( 2 ) 沛公不胜杯杓 , 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 再拜献大王足下。 译文 : [ 答案 ] ( 1 )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 , 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 , 我们则是鱼和肉 , 还告辞什么呢 ? ( 2 ) 沛公禁不起多喝酒 , 不能亲自告辞。 特地派我奉上一双白璧 , 敬献给大王足下。 7. 分析下面的问题。 ( 1 ) 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 ? 答 : ( 2 ) 张良献礼 , 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 答 : [ 答案 ] ( 1 ) 这部分共写了三件事 , 即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 2 )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 , 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 , 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 , 后患无穷 , 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 , 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玉斗“置之地” , 而且“拔剑撞而破之” , 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 可谓气急败坏。 六、拓展探究。 1. 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各是什么 ? 请加以分析。 答 : [ 答案 ] 项羽 : ①听到密报和劝说 —— 大怒 , 听到项伯说情 —— 答应“善遇”刘邦。 可见 , 项羽胸无城府 , 有妇人之仁。 ②听到刘邦谎话 —— 扬扬自得、说出线人 , 可见其骄傲自负 , 致轻敌失计。 ③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 —— 置之不理。 项庄舞剑 , 项伯翼蔽 ——熟视无睹。 可见其刚愎自用 , 缺乏政治远见。 ④樊哙闯帐怒目而视 —— 反称壮士 , 赐酒赐坐。 刘邦逃后张良奉璧 —— 安然受璧 , 处之泰然。 可见其寡谋轻信 , 没有判断能力。 刘邦 : 得知项羽来攻击自己时 —— 委曲求全 , 了解张良与项伯关系时 —— 亲近拉拢 , 宴会上甘居卑座时 —— 能屈能伸 , 借口上厕所趁机逃走时 —— 机智敏捷 , 回到营寨诛杀曹无伤时 —— 坚决果断。 可见 , 刘邦善于接受意见 , 细心机警。 随机应变 , 善于用人。 能言善辩 , 勇毅果断。 能屈能伸 , 细致周密。 2. 张良、范增是两个什 么样的人物 ? 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 答 : [ 答案 ]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 , 他多谋善断 , 精通韬略 , 临变不惊 , 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 , 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 , 欺骗楚王 , 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 , 周密的准备 , 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 ,张良出 , 樊哙急问 : “今日之事何如 ? ”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项羽 , 口径一致 , 由辩解进而反诘 , 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 , 但并不明确否认 , 只是 问了一句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 , 也只是委婉地探询 : “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 ? ”他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 , 项羽称他为“亚父” , 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洞察力 , 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 , 并不完全了解 , 他以命令的口吻( “急击勿失” ) 要项羽攻打刘邦 , 他在席上“数目项王 ,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让项羽“按既定方针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 , 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 之的客观印象 , 可见他既不知人 , 也不知己 , 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 对整个事件的演变 , 两人举足轻重 , 可谓关键人物。 3. 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 , 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 答 :。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7课时
相关推荐
, 取道‛ , 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了 ,而且通 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 , 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气氛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研读第 10~ 18 段 , 完成下列题目。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1 ) 千金之资 币.物 (
指采用 _____方法将 _________分割成 2份、 4份或更多份,经体内或体外培养,然后植入 _____母体内,从而获得同卵双生或多生后代。 胚胎分割可以提高 _____的利用率,增加每枚胚胎的后代繁殖数,提高优良品种的推广速度。 胚胎分割技术 1.概念 2.过程 机械 早期胚胎 代孕 胚胎 生物个体冷冻会死亡,为什么精液冷冻却不死。 胚胎冷冻为什么也不死。 提示 精子和胚胎在冷冻过程中
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大小。 影响蛋白质分子运动速度的因素 决定 运动方向 电场 作用力 形成 阻力 决定 运动速率 电荷性质 电荷量 分子形状 分子大小 √ √ √ √ √ √ √ 由 弱酸 和相应的 强碱弱酸盐 溶解于 水 中。 如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 ( 4) 缓冲溶液--洗脱剂 作用: 配制: 调节酸和盐的用量 , 可配制不同 pH的缓冲液。
的变化 , 因此需要对培养出的植株作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 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 % 氯化汞溶液 30 s 2~ 4 min 萼片 花瓣 花丝 25℃ 光照 染色体倍性 [思维激活 2] 剥 离花药时 , 为何不能损伤花药。 为何需彻底去除花丝。 提示 若花药受损 , 则易从受伤部位产生愈伤组织;若未彻底去除花丝 , 则与花丝相连的花药不利于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1.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俗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 艾滋病 AIDS: Acquired( 获得的 ) Immune( 免疫力 ) Deficiency( 缺乏 ) Syndrome( 症 ) HIV: Human( 人类 ) Immunodeficiency( 免疫力缺乏 ) Virus(病毒) • HIV: 艾滋病 • HIV: 艾滋病 • 致病机理: 艾滋病
什么会大量增加,后又减少。 请说明理由。 对几个常用生态系统的简单区别: 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 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营养结构较森林简单;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 简单,生产者主要是地衣。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