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26波的干涉、衍射内容摘要:
应指的是接收到的频率的变化情况 , 即音调的变化情况;而声音大小指的是响度 . 预习导学 减少 小于 • 一 、 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 1. 波的叠加是无条件的 , 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 . • 2. 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 必须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 相差恒定 .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 3. 干涉图样及其特点 • (1)干涉图样:如图 2- 5- 1所示 图 2- 5- 1 课堂讲义 • (2)特点 • ① 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 . • ② 加强区始终加强 , 减弱区始终减弱 (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 ). • ③ 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 . 课堂讲义 • 4. 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 • (1)加强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 , A= A1+ A2. • (2)减弱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 , A= |A1- A2|. • (3)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判断 . • 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 该点为加强点;若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 ,则为减弱点 . 课堂讲义 • 【 例 1】 (2020大纲全国 , 18)两列振动方向相同 、 振幅分别为 A1和 A2的相干简谐横波相遇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为 |A1-A2| • B. 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始终为 A1+ A2 • C. 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位移总是小于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位移 • D. 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一定大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 课堂讲义 • 解析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相干波相遇叠加, 在相遇区域内各质点仍做简谐运动 , 其振动位移在 0到最大值之间 , B、 C项错误;在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振幅为两波振幅之差 ,在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振幅为两波振幅之和 , 故 A、 D项正确 . • 答案 A。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26波的干涉、衍射
相关推荐
场能正在转变为电容器的电场能 D、自感电动势正在阻碍电流增加 22 如图所示为振荡电路在某一时刻的电容器情况和电感线圈中的磁感线方向情况,由图可知,以下说法正确得是 A、电容器正在充电 B、电感线圈的电流正在增大 C、电感线圈中的磁场能正在转变为电容器的电场能 D、自感电动势正在阻碍电流增加 C L + + + 23 如图所示, LC电路中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在
A选项错误;平均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但平均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其结合能不一定大,例如中等质量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比重核大,但由于核子数比重核少,其结合能比重核反而小, B、 C选项错误;中等质量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比轻核的大,它的原子核内核子数又比轻核多,因此它的结合能也比轻核大, D选项正确. 借题发挥 结合能、平均结合能的对比理解 (1)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一定释放能量
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 该知识点必须记住 . 课堂讲义 二、双缝干涉图样中的明、暗条纹出现的条件 1 .亮条纹的条件:屏上某点 P 到两条缝 S1和 S2的路程差正好是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偶数倍.即: | PS1- PS2|= kλ = 2 k λ2( k = 0 , 1 , 2 , 3 , … ) k = 0 时, PS1= PS2,此时 P 点位于屏上的 O 处,为亮条纹
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规定为该点的场强方向,也是该点正电荷产生加速度的方向;而运动轨迹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径迹,径迹上每点的切线方向是粒子的速度方向.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不是一回事,二者不一定相同,因此不能将电场线和运动轨迹混为一谈.只有下列几种情况同时具备时,电场线才和运动轨迹重合: ① 电场线是直线; ② 仅受电场力作用; ③ 初速度为零或与电场线平行. 3. 如图 1 - 3 - 5
变式 1】 μ介子是一种基本粒子,质量为电子的 208倍,电荷为+ e或- e,速度为 在静止时的平均寿命为 10- 6 s.据报道,在一组高能物理实验中,测得它通过的平均距离为 8 km左右,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解析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时间公式,从地面上观察运动着的 μ 子的寿命 ( 即其运动的时间 ) 为 Δ t =Δ t ′1 -vc2= 10- 61 - 6 cc2
析 子弹射穿木块的过程中 , 由于相互间摩擦力的作用使得子弹的动能减少 , 木块获得动能 , 同时产生热量 , 且系统产生的热量在数值上等于系统机械能的损失 . A选项没有考虑系统增加的内能 , C选项中应考虑的是系统 (子弹 、 木块 )内能的增加 , C错 . 答案 BD 【 变式 1】 自由摆动的秋千摆动幅度越来越小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械能守恒 B. 能量正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