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串行通信发射机资料内容摘要:
1、11 绪论我所做的单片机串行通信发射机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参考有关的书籍和资料,个人完成电路的设计、焊接、检查、调试,再根据自己的硬件和通信协议用汇编语言编写发射和显示程序,然后加电调试,最终达到准确无误的发射和显示。 在这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元件,合理的电路图扎实的焊接技术,基本的故障排除和纠正能力,会使用基本的仪器对硬件进行调试,会熟练的运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会用相关的软件对自己的程序进行翻译,并烧进芯片中,要与对方接收机统一通信协议,要耐心的反复检查、修改和调试,直到达到预期目的。 单片机串行通信发射机采用串行工作方式,发射并显示两位数字信息,既显示00数据能够在不同地方传递。 硬件部分主要分两 2、大块,由 多个按键组成的控制模块,包括时钟电路、控制信号电路,时钟采用 6振和 30制信号用手动开关来控制,来控制,件采用汇编语言来编写,发射程序在通信协议一致的情况下完成数据的发射,同时显示程序对发射的数据加以显示。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了解基本电路设计的流程,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 我做得的毕业设计注重于对单片机串行发射的理论的理解,明白发射机的工作原理,以便以后单片机领域的开发和研制打下基础,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理论,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 本课题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能在进一步层次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内部 3、结构和工作状态。 理解单片机的接口技术,中断技术,存储方式,时钟方式和控制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单片机来做有效的设计。 我的毕业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硬件部分介绍:单片机串行通信发射机电路的设计,单片机 功能和其在电路的作用。 介绍了管脚结构和每个管脚的作用及各自的连接方法。 容,4K 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寿命:1000 次可擦,数据保存 10 年,全静态工作:0级程序存储器锁定,128*8 位内部 2 跟可编程 I/O 线,两个16 位定时/计数器,5 个中断源,5 个可编程串行通道,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片内震荡和时钟电路, 作为串行输入口, 因为其管脚有特殊功能,可连接其 4、他电路。 例如 为串行输出口,其中时钟电路采用内时钟工作方式,控制信号采用手动控制。 数据的传输方式分为单工、半双工、全双工和多工工作方式;串行通信有两种形式,异步和同步通信。 介绍了串行串行口控制寄存器,电源管理寄存器 断允许寄存器 介绍了数码显示管的工作方式、组成,共阳极和共阴极数码显示管的电路组成,有动态和静态显示两种方式,说明了不同显示方法与单片机的连接。 再后来还介绍了硬件的焊接过程,及在焊接时遇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硬件焊接好后的检查电路、不装芯片上电检查及上电装芯片检查。 软件部分:在了解电路设计原理后,根据原理和目的画出电路流程图,列出数码显示的断码表,计算波特率,设置串行口,在与接 5、受机设置相同的通信协议的基础上编写显示和发射程序。 编写完程序还要进行编译,这就必须会使用编译软件。 介绍了编译软件的使用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在编译后烧入芯片使用的软件 来的加电调试,及遇到的问题,在没问题后与接受机连接,发射数据,直到对方准确接收到。 在软件调试过程中将详细介绍调试遇到的问题,例如:通信协议是否相同,数码管是否与芯片连接对应,计数器是否开始计数等。 2我所设计的单片机串行接口现在已经发展到无线收发的阶段,本文参考无线发射部分就是参考南华大学黄智伟、朱卫华的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一文,该串行无线发射电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可方便地在单片机与单片机之间,构成一个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 6、无线串行数据传输通道。 单片机无线串行接口电路由片发射器芯片、 片接收器芯片组成,工作在 300440 段;具有 制和解调能力,抗干扰能力强,适合工业控制应用;采用 率合成技术,频率稳定性好;接收灵敏度高达 96 大发射功率达2.5 据速率可达 2 Kb/s;低工作电压:;功耗低,接收时电流 3 射时电流 收待机状态仅为 用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数据无线传输,也可在单片机数据采集、遥测遥控等系统中应用。 最后介绍了毕业设计做完后的结论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32 硬件的基本组成:单片机 89M 晶震、 30容、220V 电容、1K 电阻、共阳极数码显示管、按键。 电路图 (见附录 A)单片机概述单片机也被称 7、作“ 单片微型计算机 ”、 “微控制器”、 “嵌入式微控制器”。 单片机一词最初是源于“简称 着 技术上、体系结构上不断扩展其控制功能,单片机已不能用“单片微型计算机” 来表达其内涵。 国际上逐渐采用“代替,形成了单片机界公认的、最终统一的名词。 为了与国际接轨,以后应将中文“单片机 ”一词和“一对应解释。 在国内因为“ 单片机” 一词已约定俗成,故而可继续沿用。 单片机的发展历史如果将 8 位单片机的推出作为起点,那么单片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61978):单片机的探索阶段。 以 司的 代表。 推出是在工控领域的探索,参与这一探索的公司还有。 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这就是 诞 8、生年代, “单片机”一词即由此而来。 第二阶段(19781982):单片机的完善阶段。 司在 础上推出了完善的、典型的单片机系列 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典型的通用总线型单片机体系结构。 置了经典的 8 位单片机的总线结构,包括 8 位数据总线、16 位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及具有多机通信功能的串行通信接口。 围功能单元的集中管理模式。 且增加了许多突出控制功能的指令。 第三阶段(19821990):8 位单片机的巩固发展及 16 位单片机的推出阶段,也是单片机向微控制器发展的阶段。 司推出的 列单片机,将一些用于测控系统的模数转换器、程序运行监视器、脉宽调制器等纳入片中,体现了单片机的微控制器特征。 第四阶段(19 9、90):微控制器的全面发展阶段。 随着单片机在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发展和应用,出现了高速、大寻址范围、强运算能力的 8 位/16 位/32 位通用型单片机,以及小型廉价的专用型单片机。 单片机的发展趋势目前,单片机正朝着高性能和多品种方向发展,今后单片机的发展趋势将是进一步向着 、低功耗化、低电压化、低噪声与高可靠性、大容量化、高性能4化、小容量、低价格化、外围电路内装化和串行扩展技术。 随着半导体集成工艺的不断发展,单片机的集成度将更高、体积将更小和功能将更强。 单片机的特点单片机主要有如下特点:积小、有很高的可靠性。 单片机把各功能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内部采用总线结构,减少了各芯片之间的连线,大大 10、提高了单片机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另外,其体积小,对于强磁场环境易于采取屏蔽措施,适合在恶劣环境 下工作。 了满足工业控制的要求,一般单片机的指令系统中均有极丰富的转移指令、I/O 口的逻辑操作以及位处理功能。 单片机的逻辑控制功能及运行速度均高于同一档次的微机。 电压,便于生产便携式产品。 2C( 串行总线方式,进一步缩小了体积,简化了结构。 范,容易构成各种规模的应用系统。 单片机的应用由于单片机具有显著的优点,它已成为科技领域的有力工具,人类生活的得力助手。 它的应用遍及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单片机应用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控制系统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从前必须由模 11、拟电路或数字电路实现的大部分功能,现在已能通过单片机来实现了。 这种用软件代替硬件的控制技术也称为微控制技术,是对传统控制技术的一次革命。 A:由单片机组成控制器的结构和特点: 单片微型计算机是微型计算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把构成一台微型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如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各种功能 I/O 接口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单芯片微型计算机(近年来单片机着力扩展了各种控制功能如 A/D、,因此我们更多时候称其为一个单片形态的微控制器(或直接称其为微控制器(B:用单片机组成的微机控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内存储器容量较小,一般片内 于 48K 字节,片内于 256 字节; 但可在外部进行扩展 ,如 1 系列 12、单片机的片外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静态随机存储器(可分别扩展至 64K 字节。 片机芯片本身是按工业控制环境要求设计的,其抗工业噪声的能力优于一般通用 序指令及其常数、表格固化在 不易破坏; 常用信号通5道均在一个芯片内,故可靠性高。 内具有计算机正常运行所必须的部件,芯片外部有许多供扩展用的总线及并行、串行输入/输出端口,很容易构成各种规模的微机控制系统。 了满足工业控制要求,单片机的指令系统中有极丰富的条件分支转移指令、I/O 口的逻辑操作以及位处理功能。 一般来说,单片机的逻辑控制功能及运行速度均高于同一档次的微处理器。 件开发工作量大。 但近年来已开始出现了片内固化有 释程序及 作系统的单片机,使单片机系统的开发提高了一个新水平。 此外,单片机成本低、集成度高、控制功能多,可灵活地组装成各种智能控制装置,并能有针对性设计成专用系统,解决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需要,实现最佳的性价比。 特别是单片机与传统机械产品相结合,使原有机械产品的结构简化、控制智能化。 如数控机床就是典型实例。 近年来,单片机发展极快,其产量占微机产量的 70%以上。 目前,至少有 50 个系列 400 余种机型,性能和结构各不相同,公司都有系列单片微型计算机。 国内普及的几乎都是 司的产品。 片机简介美国 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的 单片机片内4可反复擦写的只读程序存储器( 128随机存。单片机串行通信发射机资料
相关推荐
1、11 绪论我所做的单片机串行通信发射机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参考有关的书籍和资料,个人完成电路的设计、焊接、检查、调试,再根据自己的硬件和通信协议用汇编语言编写发射和显示程序,然后加电调试,最终达到准确无误的发射和显示。 在这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元件,合理的电路图扎实的焊接技术,基本的故障排除和纠正能力,会使用基本的仪器对硬件进行调试,会熟练的运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1、- 1 - 实验一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的基本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2) 、比较静态工作点和动态工作点,了解工作点对振荡波形的影响。 3) 、测量振荡器的反馈系数、波段复盖系数、频率稳定度等参数。 4) 、比较 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 二、实验预习要求 实验前,预习教材: “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第 3 章:正弦波振荡器;“高频电子线路”第四章
1、of 12V in to W. is _5V 5V 12Vat of 0; 8/01C 70 70 70 0C 70C 40C 85 85 85C 16 40C 85C 16 55C 125C 16 o. o. V) x F) 5 2/2 4 o 120 5 2/2 4 200 +5 4/5 4 120 in 5 5/5 0 120 +5 5/0 4 120 5 +5 ( 120
1、摘 要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出现的第三代频率合成技术,该技术从相位概念出发,以时域采样定理为基础,在时域中进行频率合成,它以可编程逻辑器件(为控制及数据处理的核心,可将波形数据用 D/A 转换器快速恢复。 基于 术的函数发生器可以实现信号波形的多样化,同时大大提高输出信号的带宽。 整个设计采用 I 开发平台,程实现,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计多波形信号发生器。 用 程实现
............................................................... 38 视频监控子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