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5056-20xx变电站布置设计技术规程内容摘要:

1:~1: 1:~1: DL / T 5056 — 2020 21 强风化 1:~1: 注 1: H 为边坡高度。 注 2:Ⅳ类强风化包括各类风化程度的极软岩。 填方区压实填土的边坡允许值,应根据其厚度、填料性质等因素,并结合地区经验,按表 的数值确定。 表 压实填土的边坡允许值 填料类别 压实系数C 边坡允许值(高宽比) H≤ 5 5< H≤ 10 10< H≤ 15 15< H≤ 20 碎石、卵石 ≥ 1: 1:1.50 1: 1:0 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 30% ~ 50% ) 1: 1:1.50 1: 1:0 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 30% ~ 50% ) 1: 1:1.50 1: 1:0 粉质 黏 土、粉粒含量 c≥ 10% 的粉土 1: 1:1.75 1: 1:5 注 1: H 为边坡高度。 注 2:当压实填土厚度大于 20m时,可设计成台阶进行压实填土的施工。 下列边坡的坡率允许值应通过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 1 坡高超过表 1 和表 2 范围的边坡。 2 土质较软的边坡。 3 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荷载的边坡。 4 地下水比较发育或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 5 边坡下有不良地质条件的边 坡。 当边坡表层有积水湿地、地下水渗出或地下水露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导排水措施。 DL / T 5056 — 2020 22 场 地 排 水 场地排水应根据站区地形、地区降雨量、土质类别、站区竖向及道路布置,合理选择排水方式,宜采用地面自然散流渗排、雨水明沟、暗沟(管)或混合排水方式。 户 外配电装置场地排水应畅通,对 被高出 地面 的 电缆沟、巡视小道拦截的雨水,宜采用排水渡槽或设置雨水口并敷设雨水下水道方式排除。 采用雨水明沟排水时,排水明沟宜沿道路布置,并应减少交叉,当必须交叉时宜为正交,斜交时交叉角不应小于 45176。 明沟宜作护面处理。 明 沟断面及形式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 明沟起点深度不应小于 ,明沟纵 坡宜与道路纵坡一致且不 宜小于 % ,湿陷性黄土地区不应小于 %。 当明沟纵坡较大时,应设置跌水或急流槽,其位置不宜设在明沟转弯处。 当采用雨水下水道排水系统时,雨水口应位于汇水集中的地段,雨水口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范围内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道路纵坡、路面种类等因素确定。 雨水口间距宜为 20m~ 50m,当道路纵坡大于 2% 时,雨水口间距可大于 50m;当道路交叉口为最低标高时,应增设雨水口。 当采用部分散流排水时, 仅 在排水侧围墙下部留有足够的排水孔,排水孔宜设防护网,多雨地区在设有排水孔的站外侧 尚应有妥善的排水和防冲刷设施。 山 区变电站挡土墙或边坡坡顶应根据需要设置有截水沟或泄洪沟(见图 )。 截水沟至坡顶的距离不应小于 2m,当土质良好、边坡较低或对截水沟加固时,该距离可适当减少。 截水沟不应穿越站区。 图 截水沟 或泄洪沟 位置示意图 挖方区有汇水面积时坡脚宜设截水沟。 站区雨水宜自流排放,当无条件自流时应设雨水泵房采用强排水。 土 ( 石 ) 方工程 站区土(石)方量宜达到挖、填方总量基本平衡,其内容包括:站区场地平整、建(构)筑物 基础及地下设施基槽余土、站内外道路、防排洪设施等的土(石)方工程量。 当进站道路较长时,应首先考虑自身的土方平衡,尽量避免和减少土方的二次倒运。 当站区土(石)方量受条件限制不能平衡时,应选择合理的弃土或取土场地,并应考虑复土还田的可能性。 DL / T 5056 — 2020 23 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变电站,当出现土方和石方时应分别计列并列出土石比例。 站区场地平整地表土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站区场地表土为耕植土或淤泥,有机质含量大于 5% 时,必须先挖除后再进行回填。 该层地表土宜集中堆放,覆盖于站区地表用作绿化或复土造田,可计入土方 工程量。 2 当填方区地表土土质较好,有机质含量小于 5% 时,应将地表土碾压(夯)密实后再进行回填。 场地平整填料的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填方应分层碾压密实,分层厚度为 300mm 左右,场平压实系数不小于。 湿陷性黄土场地,在建筑物周围 6m 内应平整场地,当为填方时,应分层夯(或压)实,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 ;当为挖方时,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表面夯(或压)实后宜设置 150mm~ 300mm 厚的灰土面层,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 站区场地平整范围,当挡土墙兼做围墙基础时,以 站区围墙为界;当站外设置边坡时,应分别平整至挖方坡顶和填方坡脚。 土(石)方挖方应考虑松散系数,松散系数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土方填方应考虑场地地表 耕植 土压实后的压缩系数,其计算厚度一般为 300mm~ 500mm,压缩系数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填方应考虑黄土压实后的压缩系数,可根据现场试验或工程经验确定。 DL / T 5056 — 2020 24 第九章、 7 地下管线 ( 沟道 ) 布置 一 般 规 定 地下管线(沟道)布置应按变电站的最终规模统筹规划,管线(沟道)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基础 、道路之间等在平面与竖向上应相互协调,近远期结合,合理布置,便于扩建。 地下管线(沟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满足工艺要求,流程短捷,便于施工和检修。 2 在满足工艺和使用 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浅埋,并尽量与 站区竖向坡度和坡向一致,避免倒坡。 3 地下管线(沟道)发生故障时,不应损害建(构)筑物基础,污水不应污染饮用水或渗入其他沟道内。 4 沟道应有排水及防小动物的措施。 地下管线(沟道)宜沿道路及建(构)筑物平行布置,一般宜布置在道路行车部分以外。 主要管线(沟道)应布置在用户较多或支沟较多的道 路一侧,或将管线(沟道)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 地下管线(沟道)布置应路径短捷、适当集中、间距合理、减少交叉,交叉时宜垂直相交。 地下管线布置有直埋和沟内敷设两种形式,应根据工艺要求、地质条件、管材特性、地下建(构)筑物布置等因素确定。 在满足安全运行和便于检修的条件下,可将同类管线或不同用途但无相互影响的管线采用同沟布置。 地下管线(沟道)布置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1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2 有压力的让自流的。 3 柔性的让刚性的。 4 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 5 新建的让原有的。 6 临时的让永久的。 通过挡墙的管线(沟道)布置应满足工艺要求,处理方式应与挡墙协调。 扩建、改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地下管线(沟道),新增地下管线(沟道)不应影响原有地下管线(沟道)的使用。 地 下 管 线 地下管线不宜布置在建(构)筑物基础压力影响范围以内,其间距可按图 及式( )计算: DL / T 5056 — 2020 25 图 建(构)筑物基础至地下管线距离 12tan 2h h bs  ( ) 式中: s—— 建(构)筑物基础外缘距管道中心的距离, m; h1—— 管道敷设深度, m; h2—— 建(构)筑物基础埋置深度, m;  —— 土壤内摩擦角, 176。 ; b—— 沟槽宽度, m。 地下管线应布置在道路行车部分外,当受条件限制时,可将雨水下水管敷设在行车部分内。 地下管线穿越道路时,管顶至道路路面结构层底面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 ,当不能满足时,应加防护套管(或管沟),其两端应伸出路边不小于 1m。 各种废水及污水管道宜尽量与上水管道分开布置,并沿道路两侧布置或其间留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距离。 地下管线(沟)距建(构)筑物、道路之间以及管线(沟)之间的水平净距应根据管内介质特性、地质条件、建(构)筑物基础、管线埋深、管径、管沟附属构筑物(如检查井、阀门井等)的影响按表 1 和表 2 确定。 表 1 地下管线与建 ( 构 ) 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 m 管线名称 建(构)筑物 基础外缘 照明杆柱 中心线 围墙基础 外缘 道路a 排水沟 外缘 压力水管 ~ ~ ~ ~ 自流水管 ~ ~ ~ ~ 采暖管 通信电缆 电力电缆 ( 35kV 及以下) 油管 表 1(续) DL / T 5056 — 2020 26 a 表列净距应自管壁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城市型道路自路面边 缘算起,公路型道路自路肩边缘算起。 注 1:表列同一栏内列有两个 净距 者,当压力水管直径大于 200mm、自流水管径大于 800mm 时用大值,反之用小 值。 注 2:当管线埋深大于邻近建(构)筑物的基础埋深时,应根据土壤条件对表列净距 进行校正。 表 2 地下管线 ( 沟 ) 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m 管线 名称 压力 水管 自流 水管 采暖管 通信 电缆 电力 电缆 电缆沟 油管 压力 水管 — ~ ~ ~ ~ ~ ~ 自流 水管 ~ — ~ ~ ~ ~ ~ 采暖管 ~ ~ — 通信 电缆 ~ ~ — 电力 电缆 ~ ~ — 电缆沟 ~ ~ — 油管 ~ ~ — 注 1:表列净距均自管壁、沟壁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 注 2:表列同一栏内列有两个净距者,当压力水管直径大于 200mm 时,自流水管直 径 大于 800mm时用大值,反之则用小值。 注 3:生活给水管与生产、生活污水排水管间的水平净距,应按表列数据增加 50%。 注 4: 110kV及 220kV电力电缆,应按表列数值增加 50%。 注 5:采暖沟可与电力电缆、通信电缆沟并列双沟布置。 注 6:表中划“ — ”者由工艺需要根据施工、运行维护及沉降因素而定。 注 7:高压电力电缆与控制电力电缆的间距由工艺需要决定。 地下 沟 ( 隧 ) 道 地下沟(隧)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下沟(隧) 道 应防止地面水、地下水及其他管沟内的水 渗入,并应防止各类水倒灌入电缆沟(隧)道内,应设有排除内部积水的技术措施。 2 地下沟(隧) 道 底面应设置纵、横向排水坡度,其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 %,有困难时不应小于 %,横向排水坡度一般为 % ~ 2%,并在沟道内有利排水的地点及最低点设集水坑和排水引出管 , 集水坑坑底标高应高于下DL / T 5056 — 2020 27 水井的排水出口标高 200mm~ 300mm。 3 地下沟(隧)道宜采用自流排水,当集水坑底面标高低于下水道管面标高时,可采用机械排水。 4 地下沟(隧)道宜布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沟(隧)底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时应有防水措施,并满 足抗浮要求。 5 穿越道路的地下沟(隧)道应满足工艺最小净空要求,并保证沟(隧)道及行车安全。 地下水位较低、年平均降雨量小、场地土质为渗水性强的砂质土或砂砾类土时,电缆沟可不设沟底,每隔一定的间距设渗水坑。 户 外配电装置场地内的电缆沟沟壁宜高于场地设计标高 ~,盖板在沟壁支承处可以采用嵌入式或搭盖式。 沟道材料应根据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及荷载等级综合确定,如采用砖沟道,其顶部应做混凝土压顶。 沟道盖板可采用包角(扁)钢边框的盖板,也可以采用成品盖板。 位于回填土地段和特殊地质条件的地下沟(隧)道,应采取措施防止沟(隧)道产生不均匀下沉。 电缆隧道应设安全出入口、通风口和照明设施,其间距由工艺专业确定,一般宜小于 75m。 电缆沟(隧)道通过站区围墙或与建筑(构)物的交接处,应设防火隔断(防火隔墙或防火门),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4h。 隔墙上穿越电缆的空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密封。 地下沟(隧)道应根据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和气温条件设置伸缩缝,缝内应有防水、止水措施,并宜在地质条件变化处设置。 各类沟(隧)道伸缩缝间距可按表 采用。 表 混凝土沟道、钢筋混凝土沟 ( 隧 ) 道及砖沟道伸缩缝间距 m 沟(隧)道温度条件 混凝土沟道 钢筋混凝土 沟(隧)道 砖 砌 沟道 现浇沟道 (配构造 筋 ) 现浇沟道 (无构造筋) 整体沟道 ≥ MU10砖 ≥ M5水泥砂浆 不冻土层内 25 20 30 50 冻 土 层 内 年最高 、 最 低平均气 温差 ≤35℃ 20 15 20 40 >35℃ 15 10 15 30 DL / T 5056 — 2020 28 第十章、 8 道 路 一 般 规 定 变电站道路设计应根据运行、检修、消防和大件设备运 输等要求,结合站区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站外道路状况、自然条件和当地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确定。 站内外道路的平面布置、纵坡及设计标高应协调一致,相互衔接。 进 站 道 路 变电站的进站道路宜采用公路型,城市变电站宜采用城市型。 道路宽度应根据变电站的电压等级确定。 1 110kV 及以下变电站:。 2 220kV 变电站:。 3 330kV 及以上变电站: 6m。 当进站道路较长时, 330kV 及以上变电站进站道路宽度可统一采 用 ,并设置错车道。 错车道的布置应符合图。 路肩宽度每边均为。 进站道路两侧根据需要设置排水沟。 进站道路路径宜顺直短捷,并宜利用已有的道路或路基,应尽量减少桥、涵及人工构筑物工程量,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地下采空区,不压矿藏资源。 位于规划区内的进站道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尚应符合当地道路规划要求。 进站道路设计,宜做到沿线厂矿企业共同使用,并兼顾地方交通运输的要求。 进站道路宜按 GBJ 2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规定的四级厂矿道路设计,最小圆曲率半径平原微丘为 100m,山岭重丘为 30m;当受地形或其 他 条件 限制,可采用极限最小圆曲线半径,极限最小圆曲线半径平原微丘为 60m,山岭重丘区为 15m。 最大限制纵坡应能满足大件设备运输车辆的爬坡要求,一般为 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