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内容摘要:
的民族 , 具有较强的内聚力。 第四 , 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 , 大国吞并小国 , 弱肉强食 , 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均势 ,诸侯国数目减少 , 并且形成了区域性的统一和局部的统一 , 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着大统一的必然趋势。 【 例题 3】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 【 解析 】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各种力量大动荡 、 大分化 、 大改组的时期。 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有三条主线。 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 从春秋五霸至战国七雄 , 前者主要为称霸而战 , 后者则是为统一而战。 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 , 诸侯国由多变少 , 最后秦国统一全国。 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 在战争环境中 , 华夏族与其他各族人民接触频繁 ,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是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在表面错综复杂 、 纷争不已的战争及动荡现象下 ,贯穿着新旧两种社会制度的交替 、 变革这一历史发展主线 , 战国时期的各国 “ 变法 ” 运动就是这一主线的反映。 这三条主线的发展既互相交织在一起 , 又互相促进 、 互相影响 ,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建立。 【 例题 4】 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概括 、 归纳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主要不同之处 , 并分析其原因。 【 解析 】 ① 政治方面:西周实行分封制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都。一1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相关推荐
又分封 9个刘姓子弟为王 , 即 “ 同姓王 ”。 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 这种国中之国的大量存在 , 是造成分裂局面的隐患 , 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不利。 (2)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 , 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 直到汉武帝时 , 他软硬兼施 , 实行“ 推恩令 ” , 使王国越分越小 , 又制定 “ 附益法 ” , 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从此 , 王 、 侯不得过问政事
1 保温层单侧设计厚度不宜超过 30mm,当单侧设计厚度大于 30mm 时,宜采用外墙内、外 组 合保温系统 或采取加强措施 ;单侧设计厚度超过 40mm 时,应 在 保温层 中部 增设一层 热镀锌电焊网 进行加强 ,并用塑料锚栓将其固定在基层墙体上。 2 当保温层设计厚度小于 15mm 时,应按 15mm 施工。 3 外墙外保温系统应设置分格缝。 抗裂防护层技术要求: 1 无机保温砂浆外墙外保
IDS), DCNIDS1800 M/M2/M3/G/G2/G3 依赖于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监测网络数据流。 这些传感器代表着 DCNIDS1800 M/M2/M3/G/G2/G3 的眼睛。 因此,传感器在某些重要位置的部署对于 DCNIDS1800 M/M2/M3/G/G2/G3 能否发挥 作用至关重要。 神州数码 DCNIDS1800M/M2/G/G2 入侵检测系统 安装和部署手册 部署准备
面低于刻度线 , V偏小 ,c偏高。 答案: (1)500 mL的容量瓶 、 烧杯 、 胶头滴管 (2)10 (3)C (4)① 搅拌 , 加速氢氧化钠固体的溶解 ② 引流液体 (5)A、 E 【 例 3】 现有 250 mL盐酸和硫酸混合溶液,加入 1 molL 1的 NaOH溶液 250 mL恰好中和,在中和后的溶液中加过量的 Ba(OH)2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为 g。
+ Ba + NaCl = Na+ + Cl CuSO4= Cu2+ + SO42 BaCl2 = Ba2+ + 2 Cl 金属离子 电离时 ,生成的阳 离子全部是 H+的 化合物。 酸 碱 电离时 ,生成的阴 离子全部是 OH 的化合物。 盐 电离时 ,能生成金 属 (或 NH4+离子) 阳离子和酸根阴离 子的化合物。 酸根离子 迁移 应用 已知 NaHSO4=Na+ + H+ + SO42
地 面保温系统 1 无机保温砂浆 建筑 地面保温系统基本构造见表。 表 无机保温砂浆地面保温系统基本构造 基本构造 ① 饰面层 地 砖或地板等 构造示意图 ② 抹面保护层 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层 654321 ③ 保温层 无机保温砂浆 ④ 防水防潮层 防水涂料或防水卷材 ⑤ 界面层 界面砂浆 ⑥ 基层 现浇混凝土 2 无机保温砂浆 建筑地 面保温系统基本构造见表。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