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动量和能量易错分析和对策内容摘要:
P Q P Q F F’ • 题 质量为 m m2的两物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 m的人站在 m1上用恒力 F拉绳子,经过一段时间后,两物体的速度大小分别为 V1和 V2,位移分别为 S1和 S2,如图所示。 则这段时间内此人所做的功 • A. FS2 B. F( S1+S2) • C. m1v12/2+m2v22/2 D. m2v22/2 • 常见错误: • 功的位移 • 功能关系 • 人做功。 力做功。 211222 )(2121 VmmVm m1 m2 m • 我们的对策: 强化概念规律的 基础性复习 ,夯实基础 可利用专题的形式,结合能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理解掌握情况的针对性习题进行复习。 强化学生 主动回忆的意识 ,对照物理原型 要求学生在每做一题,每列一式时,主动去回顾概念或规律的物理原型,并对照与当前自己所作的判断、所列式子是否相符。 追求解题简单化和解题速度引起的错误 • ( 1)分析简单、快速,造成 物理过程缺失 • ( 2)急于求成,分析不全面,造成 物理量内涵失真 • 题 5: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立在水平面上。 其正上方 A位置有一只小球。 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在B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在 C位置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在 D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 小球下降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 B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B.在 C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C.从 A→C 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大于小球动能的增加 D.从 A→D 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 A B C D • 例 6: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 m1=、 m2=的两个小物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彼此用轻弹簧相连,弹簧处于自由伸长状态。 质量为 m=10g的子弹以速度为 V0=250m/s水平入射到 m1物块内(子弹未射出),试求: • ( 1)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 m2的最大弹性势能; • ( 2)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物块 m2的最大速度(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范围内)。 m1 m2 v0 • 我们的对策: 强化对物理过程具体细化的分析 主动降低分析速度。 变糙粗的直觉分析为 细致的理性分析, 使物理变化过程是逐步而充分展开的 利用分步分解,逐个击破,减少过程和量的疏漏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分步分解的方法,分拆式子为单一物理量求解。 如:动能定理 求合力功 +求速度 2mv21 读题不仔细。高三物理:动量和能量易错分析和对策
相关推荐
化 学 二 . 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 Fe C H2SO4 Fe C NaCl Cu Fe CuSO4 纯铜 含少量锌 的粗铜 CuSO4 例题 3: 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是氢氧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 2H2+O2==2H2O, 电解液为 KOH溶液。 ( 1) :负极应通入 _ __气 ,正极通入 __ _气 , 电极反应为 :负极 _____________ __ 正极
)。 宋孝宗继承王位后,任用张浚北伐,准备收复失地。 但因北伐军内部矛盾重重,将帅不和,结果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被金兵打得大败。 于是,主和派的气焰便又嚣张起来,他们不顾张浚等爱国将领的激烈反对,遣使与金国统治者密切来往,准备缔结屈辱投降的和约。 这时候,张孝祥正在建康留守任上,他满怀激情,写下了这首洋溢着爱国热情的 《 六州歌头 》。 此词为感时抒愤,充满爱国激情。 上片铺写江淮宋金对峙形势
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二 )辨清语体色彩 一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不同 : 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用词规范,多长句,表意严密,结构严谨;口语用于即兴交际的环境,用语灵活,多短句。 二是科学语体和文学语体不同: 科学语体大量使用限定成分构成的长句,插入成分多;文学语体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用语灵话。 三是政治语体和事务语体 : 政治语体富于逻辑性,概念精确而严密,如报告
,而无限远处的电势为 0,所以 UA= - 20V 例 4 .( 2020年 上海)如图,带电量为 +q的点电荷与均匀带电薄板相距为 2d,点电荷到带电薄板的垂线通过板的几何中心.若图中 a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根据对称性,带电薄板在图中 b点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方向 ________________.(静电力恒量为 k) 【 答案 】 ,水平向左(或
/L) 溶液的体积( L) 溶质的摩尔质量( g/mol) )L/m o l(M %a1000 物质的量浓度16 三、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结论: 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前后 C1V1= C2V2 17 三、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C3V3 = C1V1+C2V2 ( 混合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总和不变 ) 18 课堂练习一 用 5molNaOH配成 500mL溶液,其浓度为
t from ... 11. a variety of 12. discovered by 13. before sowing 14. happen vi. 15. effect n. 16. times n. pl. 1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