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选修6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内容摘要:

Na NO2易溶于水且显著吸热,其熔点为271 ℃ ,分解温度为320 ℃ (5)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 Fe2+ 离子 , 如果误食亚硝酸盐 , 会使人中毒 , 因为亚硝酸盐会使 Fe2+离子转变成 Fe3+ 离子 , 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 O2结合的能力。 服用维生素 C可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 , 这说明维生素 C具有 ________。 A. 酸性 B. 碱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 【 解析 】 (1)结合题给信息 , ①②③④⑤ 可以设计出五种鉴别方案。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见答案 )。 (3)因为 HNO2是一种弱酸 , 故 NaNO2溶液水解显碱性 , 可以用 pH试纸鉴别。 (4)根据框图中的信息可以设计溶解吸热的方案鉴别 NaNO2和 NaCl。 (5)由亚硝酸盐会使 Fe2+ 转变为 Fe3+ ,说明亚硝酸盐的氧化性较强,从而说明了维生素 C具有还原性。 【 答案 】 (1) 方案 1 血红色 方案 2 在两种待鉴物质的溶液中分别加入 KI 溶液和淀粉溶液 若溶液变蓝色,证明待鉴液中有 NO-2存在。 若不变蓝色,证明待鉴液中有Cl-存在 方案 3 在两种待鉴物质的溶液 中分别加入K M n O4酸性溶液 若 K M n O4酸性溶液褪色,证明待鉴液中有 NO-2,若不褪色,证明待鉴液中有 Cl- 方案 4 在两种待鉴物质的溶液中分别加入 A g NO3溶液和稀硝酸 若产生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证明待鉴液中有 NO-2;若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证明待鉴液中有 Cl- 方案 5 在两种待鉴物质的溶液中分别加入稀H2SO4并微热 若有红棕色气体放出,证明待鉴液中有 NO-2,若无红棕色气体放出,证明待鉴液中有 Cl- ( 2 ) NO-2+ Fe2 ++ 2H+== = NO ↑ + Fe3 ++ H2O 2 NO-2+ 2I-+ 4H+== = 2 N O ↑ + I2+ 2H2O 5 NO-2+ 2 M n O-4+ 6H+== = 5 NO-3+ 2 M n2 ++ 3H2O Ag++ NO-2== = A g NO2↓ NO-2+ H+== = H NO 2 H NO2== = NO ↑ + NO2↑ + H2O ( 3 ) NO-2+ H2O H NO2+ OH- ( 4 ) 分别取适量的两种待鉴样品于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能感觉到玻璃杯明显降温的是 Na NO2,降温不明显的是 Na Cl。 ( 5 ) D 变式训练 1 亚硝酸钠俗称 “ 工业盐 ” , 有很强的毒性 , 因外观与口感与食盐相似 , 而常常被误用 、误食 , 为了区分亚硝酸钠与食盐 , 某研究性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后得知:亚硝酸钠具有强氧化性 ,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沉淀 , 亚硝酸是一种弱酸 , 不稳定 , 易分解为两种气体 , 据此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 分别向盛有两种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 , 试管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的为亚硝酸钠; ② 用洁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两种无色溶液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 , 出现蓝色的是亚硝酸钠; ③ 向两支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两种物质 , 溶液变棕黄色的是亚硝酸钠; ④ 分别向盛有两种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银 , 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 ,另一支试管内是亚硝酸钠。 其中能够区分亚硝酸钠与食盐的操作及结论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解析: 选 C。 亚硝酸钠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沉淀即不能利用硝酸银溶液来区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所以操作 ④ 错误。 物质的鉴别 1. 含义 通常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可根据一种物质的特性区别于另一种物质,也可根据几种物质的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效应等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 2. 基本思路 (1)利用阳离子的特性: (2)利用阴离子的特性 3. 一般原则 (1)若有 n种物质需鉴别 , 一般检验出 n- 1种物质即可。 (2)方法或试剂选择得越简单越好 , 条件越简单越好 , 实验现象越明显 、 越典型越好。 (3)若无限定要求 , 一般首先考虑用物理方法 ,当物理方法无法鉴别时 , 再考虑用化学方法。 (4)用物理方法鉴别的步骤: 观察法 ― → 嗅试法 ― → 水溶法 (5)用化学方法鉴别的步骤: 固体:加热法 ― → 水溶法 ― → 指示剂测试法 ― →指定试剂法 液体:指示剂测试法 ― → 指定试剂法 气体:点燃法 ― → 通入指定试剂法 (6)在检验过程中最好不要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 ( 2 0 1 1 年龙岩高二检测 ) 现有 A 、 B 、 C 、 D 、E 、 F 六种化合物,已知它们的阳离子有 K+、 Ag+、Ca2 +、 Ba2 +、 Fe2 +、 Al3 +,阴离子有 Cl-、 OH-、CH 3 CO O-、 NO-3 、 SO2 -4 、 CO2 -3 ,现将它们分别配成 0 . 1 m o l L。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