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声声慢1内容摘要:
无共通之处。 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愁 ——“词眼” 知人论世 定义:了解一个人并研究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11031126年: 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同年,宋高宗赵构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史称南宋。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 49岁。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 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声声慢1
相关推荐
的数目。 鲜艳的红花一百朵,价值二十五匹帛。 这四句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牡丹花价值的昂贵。 “ 灼灼 ” 和 “ 戋戋 ” 有何作用。 “ 灼灼”的意思是鲜艳夺目,是从色彩角度写出了深色花的美好珍稀。 “ 戋戋”是形容众多,突出了花价的高昂。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在花的上面张起帷幕遮盖,周围还编起篱笆保护。 为花枝洒上水,给树根封上泥,移栽过来,颜色依然如故。
表现了元夕之夜的烟花之盛、热闹非凡。 • 借代: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 “ 香 ” 是借香气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游玩的女子,含蓄而又生动。 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文本赏析 ● 表现手法 反衬(对比) 上片灯火辉煌、歌舞不休的热闹场面 下片“那人”所处环境的稀疏冷清 珠光宝气、追求欢乐的佳丽们 昏暗角落的“那人” 由此可见,词中“那人”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烟雨图 》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 山居秋暝
不忍之心 ;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 ;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写作手法: 对比中写人物 刘邦: 圆滑机警,能言善辩。 多谋善断。 项羽: 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 张良: 老练多谋。 范增: 老谋深算。 樊哙:忠勇豪爽。 “三起三落” 示意图 范增举 玦 项羽不应
2通过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批判 “ 士大夫之族 ”“ 耻学于师 ” 的不良风气。 167。 2串讲分析 找出通假字并写出该字的本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复 习 与 强 化 受 ——授,同音通假。 不 ——否,古代 “ 不 ” 也读“ 否 ” ( 《 说文 》 : “ 否不也 ” ),属音义皆近。 ( 1)名词,老师
善良 单纯 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 • ②但恩格斯说过:“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 他们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旦激情 渐渐 消失(尽管他的爱 情 还存在), 理智和 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 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