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16课赤壁赋2内容摘要:

中华,何有与我者,恢恢乎汉、唐之威也。 今大任降于天,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谓与不信,皇天可鉴。 是为告天下书。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 诗歌和散文 的性质。 其特点是“ 铺采螭 chī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 骚赋 ”,汉代为代表的“ 辞赋 ”,魏晋以后的“ 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为“ 律赋 ”,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 《 阿房宫赋 》 、欧阳修的 《 秋声赋 》 、苏轼的 《 赤壁赋 》。 2.( 1)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 “ 扣舷而歌 ” 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 《 离骚 》 香草美人: 高洁的品质 圣明的君主 美好的理想 ( 2)词中的 美人 指什么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 “ 美人 ” 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 理想 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 关切而不甘沉沦 的情怀。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 之 千里 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 之 铿然有声 者 ,所在皆是也 、居 庙堂 之 高 则忧其民,处 江湖 之 远 则忧其君。 中心词 +之 +定语 +者 中心词 +之 +定语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铸以为金人十二 、 求 人 可使报秦 者 ,未得。 、我持 白璧 一双 ,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 、 铸以为 金人 十二中心词 +定语 +者 中心词 +数(量)词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 (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中国乐器的性格》 箫要以惨淡的江天做背景,天色是将明未明的那种冷到人心上的深蓝,冷冷的,还有几粒残星在天上,雁呢,已经在天上起程了,飞向它们永远的南国,飞得很慢,这就是箫的背景,红红的满江边的芙蓉花是和它不协调的 李凭箜篌引 李贺 •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琵琶行 白居易 •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 :作者借助 夸张、想象、用典 ,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三段。 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为何而悲。 英雄业绩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 天地阔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