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31(一)内容摘要:
6 且 Y = aX + 3 ,若 E ( Y ) =- 2 ,求 a 的值. 解 E ( X ) = 1 12 + 2 13 + 3 16 = 53 , ∴ E ( Y ) = E ( aX + 3) = aE ( X ) + 3 = 53 a + 3 =- 2 , ∴ a =- 3. 本课时栏目开关 填一填 研一研 练一练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探究点二 超几何分布的均值 例 2 在 10 件产品中,有 3 件一等品、 4 件二等品、 3 件三等品.从这 10 件产品中任取 3 件,求取出的 3 件产品中一等品件数 X的分 布列和数学期望. 解 方法一 从 10 件产品中任取 3 件共有 C 310 种结果,其中恰有 k 件一等品的结果数为 C k3 C 3 - k7 ,其中 k = 0,1 ,2, 3 . ∴ P ( X = k ) =C k3 C 3 - k7C 310 , k = 0,1 ,2, 3. 所以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是 X 0 1 2 3 P 72 4 2140 740 1120 ∴ E ( X ) = 0 724 + 1 2140 + 2 740 + 3 1120 = 910 . 本课时栏目开关 填一填 研一研 练一练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方法二 取出的一等品件数 X 服从参数 N = 10 , M = 3 , n = 3的超几何分布,则 E ( X ) =nMN=3 310=910. 小结 随机变量的均值是一个常数,它不依赖于样本的抽取,只要找清随机 变量及相应的概率即可计算. 本课时栏目开关 填一填 研一研 练一练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跟踪训练 2 在本例中,求取出的 3 件产品中二等品件数 ξ 的均值. 解 方法一 P ( ξ = 0) = C36C 310 =16 , P ( ξ = 1) = C14 C26C 310 =12 , P ( ξ = 2) = C24 C16C 310 =310 , P ( ξ = 3) = C34C 310 =130 , ∴ E ( ξ ) = 1 12 + 2 310 + 3 130 = 65 . 方法二 ξ 服从参数 N = 10 , M = 4 , n = 3 的超几何分布, 则 E ( ξ ) = nM N =3 410 =65 . 本课时栏目开关 填一填 研一研 练一练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探究点三 二项分布的均值 问题 1 若随机变量 X ~ B ( n , p ) , 怎样证明 E ( X ) = n p? 答 ∵ E ( X ) = ∑nk = 0k C kn p k (1 - p ) n - k , k C kn = n C k - 1n - 1 , ∴ E ( X ) = ∑nk = 1np C k - 1n - 1 p k - 1 (1 - p ) n - 1 - ( k - 1) = ∑n - 1k = 0np C kn - 1 p k (1。第二章231(一)
相关推荐
浓度、接触面积、反应的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 3%);二氧化锰固体;盐酸( 、 3 mol/L);碳酸钙(块状、粉末);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铁片、镁条; mol/L的硫代硫酸钠和 mol/L的硫酸;热水;冷水。 仪器:试管、药匙、镊子、胶头滴管、试管夹、烧杯、酒精灯。 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的 因素(外因) 实验探究二:取 a、 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5mL /
验2一3) ∶ 实验表明,加热的一组首先出现浑浊。 实验2一3 • Na2S2O4+H2SO4==Na2SO4+SO2+ S↓+H2O • 再观看动画 ; • 从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 ∶ 加热的一组首先出现浑浊。 • 科学探究 ∶ 碘化钾加入稀硫酸 , 振荡加淀粉溶液 , 加热的试管先出现蓝色。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3 )温度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
生水解反应的是 ( ) 解析 卤代烃均能发生水解反应,选项中的四种物质均为卤代烃;卤素原子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连有氢原子的卤代烃能发生消去反应。 C 、 D 项中的两物质卤素原子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均没有相应的氢原子, A 中无邻位碳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B 本课时栏目开关 知识 回顾区 学习 探究区 自我 检测区 学习 探究区 第三节 探究点二 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
[ 归纳总结 ] 在酯的水解反应中: ( 1) 若 则相应的酸和醇碳原子数目相等,烃基的碳架结构相同, 且醇中必有 — CH2— OH 原子团。 如 C6H12O2( 酯 ) ― ――― →酸性水解 则 A 为 CH3CH2COO H , B 为 CH3CH2CH2OH , 酯为 CH3CH2COO CH2CH2CH3。 学习 探究区 本课时栏目开关 知识 回顾区 学习 探究区 自我 检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