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化学高一下提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内容摘要:
C、 v1减少 ,v2增大 D、 v1增大 ,v2减小 A 练习 4: KClO3和 NaHSO3间的反应生成 Cl和SO42离子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反应速率随 c(H+)的增加而加快,试说明 (1)为什么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增大。 (2)反应后期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反应速率 时间 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 我们知道 ,在一定条件下 ,有的化学反应能够发生 ,有的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有的反应进行得很快 ,有的反应却进行得很慢 .那么 ,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否能趋于完成 ,也就是说反应物是否能全部转变成生成物呢 ? 一、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 什么是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叫做可逆反应。 注意:可逆反应总是不能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混合物。 NH3+ H2O NH3H 2O NH4+ + OH- 我们知道 ,在一定条件下 ,有的化学反应能够发生 ,有的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有的反应进行得很快 ,有的反应却进行得很慢 .那么 ,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否能趋于完成 ,也就是说反应物是否能全部转变成生成物呢 ? 一、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 什么是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过程完全停止了吗。 没有。 以蔗糖溶解于水为例,蔗糖分子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的速率与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在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的速率相等。 平衡的特征: 实验一 : 探索 溶解平衡 饱和食盐水 有缺口的大 NaCl晶体 思考: ⑪大 NaCl晶体会溶解吗。 ⑫大 NaCl晶体的质量有何变 化。 ⑬大 NaCl晶体的形状呢。 会溶解 质量不变 形状会改变 ⑪是动态平衡 (动) ⑫ V溶解 =V结晶 ,即 V正 =V逆 (等) ⑬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定) ⑭发生在一定条件(温度一定)下的可逆反应里,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变) 中学阶段平衡的分类: 溶解平衡 化学平衡 电离平衡 水解平衡 即: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达到了溶解的平衡状态, 溶解达到最大限度。 一种动态平衡。 那么,可逆反应的情况又怎样呢。 V=1L的密闭容器, 800℃ , CO + H2O CO2 + H2 始 0. 1 0. 1 0 0 (mol/L) 1min 2min 4min 催化剂 高温 开始时 c(CO) 、 c(H2O)最大, c(CO2) 、 c(H2)=0 随着反应的进行, c(CO) 、 c(H2O)逐渐减小 c(CO2) 、 c(H2)逐渐增大 所以,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进行到一定程度,总有那么一刻,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 且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不再变化。 CO+ H2O CO2+ H2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相等 时间 速率 这时,同一瞬间正反应生成 CO2和 H2 的分子数等于逆反应消耗的 CO2和 H2的分子数。 反应仍在进行,但是四种物质的浓度均保持不变,达到动态平衡,这就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重要概念 —— 化学平衡状态。 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指在一定条件 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 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强调三点 前提条件: 可逆反应 实质: 正反应速率 = 逆反应速率 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有关化学平衡的历史 翻开 20世纪的史书,你会发现一个响亮的名字 弗里茨 哈伯,德国天才化学家,因对 化学平衡的突出贡献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 哈伯在 1906年使用锇作催化剂在 ,600℃ 的高温下,使 N2和 H2反应获得了8%的 NH3,震动了整个欧洲化学界 … ;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新发明一样,最先应用的是军事、是战争 …… , 1914年 —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 正如战后有些著名的军事家指出那样,如果德国没有哈伯、 没有发现化学平衡 ,战争恐怕早就结束了 因为哈伯一方面给德国提供了粮食(合成氨发明以前,农作物所需的氨肥主要来自粪便、花生饼、豆饼等),另一方面给德国提供了军火(生产硝铵和黄色炸药 )…… 弗里茨 哈伯 化学反应进。沪科版化学高一下提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
相关推荐
均存在水的电离,不仅运用于纯水,也可用 于各种溶液。 250 C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 ,平均每 n个分子只有 1个分子发生电离,则 n值是 ( ) A、 1014 B、 107 C、 107 D、 B 8 计算 ( 1) 室温下, 已知某溶液中 c(H+)=1 104mol/L, 求: c(OH)和 pH ( 2) 室温下, 已知某溶液中 c(H+)=1 109mol/L, 求:
值比 =化学方程式计量数比 下列关于合成氨反应( ), 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N2 + 3H2 2NH3催 ( A) v (NH3) = mol / (Lmin) ( B) v (H2) = mol / (Lmin) ( C) v (N2) = mol / (Lmin) ( D) v (NH3) = mol / (LS) 统一物质 统一单位 比较反应速率 D v (NH3) = mol /
3:物质溶解过程是否伴随能量变化。 ● 录像: NaOH固体溶于水的能量变化 ■ 提问 4:为什么不同溶质在溶解时所表现出的热现象不同。 ● 动画: 溶解的过程 : 溶解过程 扩散 物理过程 吸热( Q吸) 水合 化学过程 放热 ( Q放)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表现出来的放热或吸热现象,则是溶质微粒在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的总效应。 : ◆ 提问 5
能溶于谁,在通常情况下, 1 体积的水能溶解约 2 体积氯气,而氢气难溶于水),且氯气还能与水、氢氧化钠等反应,故阳极上逸出气体的速率要慢一些。 按上图电解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附近会出现浑浊,为什么。 解答: 由于精制的食盐中仍含有少量的 Ca2+、 Mg2+等杂质离子,电解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随着溶液中阴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增大,氢氧根离子易与这些离子结合成氢氧化物沉淀,所以阴极出现浑浊。
或全部 的结晶水 如石碱风化: Na2CO310H2O→Na2CO3 + 10H2O 胆矾受热是风化的过程吗。 • 潮解( 物理变化 ): 有些 晶体 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并在晶体表面形成溶液 如烧碱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潮解 作业 • 请利用溶解平衡的观点解释:当一定量的NaCl投入足量水中,形成饱和溶液的过程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 反应的热效应: 反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 放热反应:
②每个钠离子同时吸引 6 个氯离子 , 每个氯离 子同吸引 6 个钠离子 ③氯化钠晶体中不存在单个氯化钠分子 ( NaCl是氯化钠的化学式,不是氯化钠的分子式 ,它表示氯化钠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的个数比为 1∶ 1) 氯化钠的晶体结构 2020/12/24 46 • ④ 离子化合物的特点 有较高的熔沸点,硬度也较大 固态时不能导电 不但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