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内容摘要:
够保留至今,主要是因为传统习 俗具有继承性,它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着一 代又一代人,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另外 , 这些传统习俗也随社会发展不断地自我筛选和 演变。 教材 P40“探究问题 2” 提示: (1)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实际 描述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其文化内涵要多方 了解,总结概括。 如北方的四合院、苗族的吊 脚楼、傣族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族 的蒙古包等。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族、藏族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 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 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彻底抛弃。 教材 P41“ 探究问题 ” 提示: 以孔子 、 孙中山的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国传 统思想 ,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历经千百 年的丰富和发展 , 在今天仍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 生活方 式 、 实践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 , 所以我们要重视 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 继承者和发展者。 教材 P43“ 探究问题 ” 提示: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 , 要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 , 不可一概而论。 例如 , “ 孝 ” 是 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 , 它所倡导的尊 老 、 爱老 、 敬老 、 养老的思想 , 是积极的 , 对现实 生活来说 , 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应继承和发展; 而 “ 孝 ” 又要求人们屈从于独断的权威和传统的家 庭礼教 , 对现实生活来说 , 这是思想包袱 , 应该摒 弃。 课堂互动探究 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区别 核心知识突破 含义 地位 影响 典型代表 传 统 习 俗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含义 地位 影响 典型代表 传 统 建筑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北京菊儿胡同、福建土楼 传 统 文艺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京剧、书法、篆刻、楹联 含义 地位 影响 典型代 表 传 统 思想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 大同理想 ” 、“ 贵和思想 ” (2020高考海南卷 )“公期 ”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 以前每逢 “公期 ”,人们都要拜祭 “公祖 ”,举行 “过火山 ”、“上刀梯 ”、“贯铁杖 ”等仪式。 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 “赛红歌 ”、“赛书法 ”、“赛技能 ”,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 这表明民俗节日 ( ) 例 1 ① 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 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 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 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 】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特点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强调了。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相关推荐
、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 关于 “第五媒体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第五媒体 ”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B.“第五媒体 ”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C.它的出现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例 1 D.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 解析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文 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关心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例如,中央 电视台 《 快乐驿站 》 节目,相声还是那个相 声,演员仍然是那个演员,但时尚的、先锋 的动漫手段,妙趣横生的场景和动漫设计, 符合了时代和人们的需求特点,注入了新活 力,实现了文化创新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 神文化需求。
后,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 课堂互动探究 全面把握文化创新的途径 核心知识突破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 , 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所以 , 立足于社会实践 , 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 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进 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又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水平和知识能 力的条件,还是传播革命理想、道德和纪律观 念的文化形式和手段。 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思想道德建设。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 灵魂。
亮人们心灵的火炬 、 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 , 往往历久不衰 , 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当前,我们应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昂扬向上的民族文化风格,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族的自豪感
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 上述事例表明 A 良好的知识文化素养并不能促进思想道德素养 B 思想道德修养比文化知识修养更重要 C 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可能危害社会 D 缺乏文化知识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C 上述高一学生恶意攻击电脑和高校学生用火碱、硫酸攻击黑熊的事例从反面表明,加强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应该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