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ppt教学课件内容摘要:
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 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和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 内,农业 生产 的 条件 、 结构 、 经营方式 、 发展方向等具有 相同 的特征。 (1)农业地域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形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农业地域的特征: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和特征: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2)澳大利亚 的混合农业 (1)混合农业概况 ① 概念: 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② 分布: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注: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分布 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主营带是墨累 —达令盆地 经营方式 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生产特点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生产优势 土地休耕、轮作,交替使用,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两种生产交替进行,可有效安排农业时间;生产安排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的适应性。 ①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②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生产结构和生产特点及其生产优势: 读教材第 42页 图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图 “澳大利亚牧场” ,思考: (1)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ppt教学课件
相关推荐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 城市工业向环境排放各种物质,使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影响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气候 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 出现城市 “ 热岛 ” 现象 密集的建筑群 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可以 改善环境 , 使 得
洪灾的隐患。 (4)人类越来越多地在低洼地开发和建设 , 导致洪水灾害的灾情日益严重。 (5)这里城市密集 , 交通便捷 , 工农业发达 , 人口稠密 , 洪水灾害损失严重。 新华网 24日消息 国家海洋预报台表示 , 预计 2020年 24日中午至 25日上午 , 渤海湾将出现 50到 130厘米的风暴增水 ,莱州湾将出现 60到 150厘米的风暴增水 , 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将出现 50到
、 小麦锈病 、 油松毛虫 C. 落叶松毛虫 、 小麦锈病 、 云南松毛虫 、 棉铃虫病 D. 小麦锈病 、 棉铃虫病 、 水稻病 、 落叶松毛虫 (2)在塔里木河流域易遭受的生物灾害是 ( )。 A. 水稻病 、 马尾松毛虫 、 棉铃虫病 B. 小麦锈病 、 棉铃虫病 、 飞蝗 C. 水稻病 、 鼠灾 、 飞蝗 D. 小麦锈病 、 松毛虫 、 棉铃虫病 解析 第 (1)题 ,
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方面分析;结合图可知旅游区省内游客数量总体增加但地区差异明显,主要受收入水平和市场距离的影响;生态旅游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 答案 】 (1)自然旅游资源 科学价值 经济价值 美学价值 (2)总量增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距离、生态观念 (3)生态环境保护 (2020高考上海卷 )随着海峡两岸联系的不断增强,台胞游客对大陆旅游市场的影响与日益俱增。
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 除此之外, 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结论: 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 合作探究 】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 1985年发生了 7. 8级地震
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 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 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技先进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二、商品谷物农业 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概况: 美国 的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 中部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