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之二内容摘要:

年的韩国留学生在高度称赞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无感慨地对他的中国朋友说: “ 在你们多数人没有懂规矩之前,请不要自称是礼仪之邦。 ” 我们不乏很懂规矩的人,但不懂规矩的现象确实随处可见。 要知道,规矩是行为细节,它往往是道德的外化形态,是文明的形象体现。 懂规矩,能提高个人素养,优化社会风气。 请联系自己和周围人的实际,以 “ 规矩 ” 为话题写篇文章。 为什么外国人说我们不懂规矩。 为什么文明社会必须懂规矩。 规矩与“以人为本”是什么关系。 守规矩与发展个性是否矛盾。 “ 规矩 ” 之我见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而如何懂规矩,确实不是件很容易做好的事,因为规矩实在是个微妙的东西。 规矩不是法律。 在银行取款时有人插队,不会有警察来把他抓到公安局去。 在公交车上和孕妇抢 “ 老弱病残专座 ” 得手后,除了招来同车人的白眼和骂声,也不至于会触犯哪条法律。 逢年过节要回家看望老人,邻里之间要相互尊重,朋友有困难要尽力相助,这都不是法律,但它们却是咱老百姓口中最质朴的 “ 法规 ”。 规矩也不全然就是道德。 小时候喜欢在别人睡着时扒开他的眼睛,但没有人说我不讲道德。 在新街口的繁华地带,经常会有长相温柔的女孩指着男友的鼻子破口大骂,但也不会有人狠狠地看她,再丢下一句 “ 太没道德了 ”。 规矩是行为细节,而不遇大事,人们不会动辄用 “ 道德 ” 来评价一个人,他们只会说: “ 这孩子真不懂规矩 ”。 规矩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 干什么是社会法规最朴实的体现,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规矩又是最入微的道德规范,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修养。 规矩是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方便大家的行为规范。 乱扔垃圾给清洁工人与路人都造成了不便,那便是不懂规矩。 在工作场所抽烟对他人的健康造成了危害,也是不懂规矩,等等。 如此看来,规矩说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尽量使自己的行为少损害别人的利益,尽量使自己做的可能为别人也创造一点好处。 其实,孟子的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你无法决定做一件事是否符合规矩时,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你会觉得受侵犯吗。 他会不高兴吗。 我这样做他会喜欢吗。 这样,规矩与否便会十分清晰地呈现。 对于即将走进大学校园,很快要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规矩显得尤为重要。 以后良好的社会风气将由我们年轻的一代去树立,而这完全取决于每个懂干什么的人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 [简评 ]“ 规矩 ” 确实是个 “ 微妙 ” 而不大说得清楚的东西,可作者却用一句话 (“ 规矩不是法律 ” 、 “ 规矩也不全然是道德 ” 、 “ 规矩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 ” )就把它基本上说清楚了。 作者没有玩弄概念,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细节的分析,让人豁然开朗。 又用三小节,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角度作了进一步听阐释。 至此,什么是 “ 规矩 ” 便 “ 清晰地呈现 ” 在你眼前了。 结束语也不同于有些同学的表决心、说大话,而是把大道理最终落实到每个人 “ 一言一行、点点滴滴 ” 的行为规范上。 这既是对全文的小结,又再一次突出了“ 规矩 ” 的特点。 五、作家冯骥才说: “ 各国博物馆都收藏中国的文物,唯有中国博物馆不收藏外国文物,中国人在博物馆里看来看去全是自己。 造成这种现象的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封闭观念:不看别人的,便认为自己最好。 ” 有人由此想到:打开的窗口越大,放进来的阳光就越多,进入视野的内容就越丰富,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就越全面。 你是否有类似的感受或体验。 请以 “ 视野 ”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从历史的视角去想:为什么 “ 各国博物馆都收藏中国文物 ”。 为什么中国的许多人总 “ 认为自己最好 ”。 从封闭与开放的对比中去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从文化的视角去想:为什么有些人只要娱乐不要文化,只要 “ 快餐文化 ” 不要精品阅读。 要提高自己的品位,应该有怎样的视野。 还可以有其他视野。 六、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 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一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拐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