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内容摘要:
连发生两场革命 (1917年的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这两场革命的性质是否相同。 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参考: ① 决定因素 :俄国社会矛盾的尖锐 ② 革命性质 : 1917年的 二月革命属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属社会主义革命 ③ 判断依据 :革命任务和革命成果 问题探究: 1917年 11月 68日俄国十月革命在一天多的时间里就在首都彼得格勒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反动巢穴冬宫被攻占。 你认为十月革命能够取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参考: ① 俄国 社会矛盾 的极度复杂与尖锐 ② 列宁 《 四月提纲 》 给 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成熟的 布尔什维克党 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首先夺取大城市 (俄国 革命道路 ) 短暂的和平建设 ( 1917— 1918) 1)背景: 新生政权面临首要问题 —— 结束战争,恢复经济 2)政策: A、外交: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B、政治: 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首都迁到莫斯科 C、经济:工作重心 — 由军事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恢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文教事业 3)影响: 暂时稳定发展,巩固新生政权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㈠ 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㈡领导十月革命: ㈢巩固新生政权: 1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 短暂的和平建设 ( 1917— 1918) 三年内战时期的非常举措 ( 1918— 1920) 1)背景: 一战结束,帝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等叛乱 目的: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维护新政权 2)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评价) B、组建红军 C、唤起民众劳动与爱国热情 3)影响: 1920年,战争取得胜利 —— 巩固政权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㈠ 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㈡领导十月革命: ㈢巩固新生政权: 在红场参加群众大会。 号召大家都去与叛军做斗争 这是伟大的创举。 1920年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他和军事学院的学生们一切打扫克里姆林宫广场。 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0) 1)原因:。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相关推荐
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四、康熙帝亲政时面临怎样的困难。 他又是如何应对的。 困难:(内部)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北方的蒙古部落需要加强管理;③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④权臣鳌拜骄横跋扈,对皇权构成威胁;⑤ “ 三藩 ” 掌握重兵,割据称雄,威胁清朝统治和国家统一。 (外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对策:(对内)①智擒鏊拜,稳定了朝廷秩序;②果断出兵平定三藩;③任用降将施琅攻克澎湖
教学要求 了解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知道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建筑艺术所呈现的藏汉合璧的风格。 体会藏汉人民民族团结的精神;认识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重点解读 1.了解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 建筑特色:依山而建,石木结构,形制复杂,装饰华丽,藏汉合璧。 布达拉宫地貌和红宫、白宫、灵塔、大昭寺视频、图片。 欣赏,感受了解 2.知道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建筑艺术所呈现的藏汉合璧的风格。
华民族多元一体,在碰撞中融汇一体的友好篇章。 ( 2)在地球上如此险峻地段,依靠如此简陋的手工劳动工具,用血肉之躯建筑起如此工程精巧、气势磅礴而震撼世界的地上长龙, 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刚毅和勤劳智慧的精神。 ( 3) 因长城而衍生的文化篇章灿烂夺目,异彩纷呈。 巨型书画石刻、石窟、墓砖壁画、诗赋、歌曲、乐舞世代传颂,无不与长城的精神有关。 显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风彩与豪情壮志。
语言概括 其优秀品质或历史地位。 10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灾难。 除了两次亲临震区,周恩来总理还召集了探讨地震预报的专题会议。 地震预报在当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李四光认为,只要注意对断裂带的研究,并设置必要的观测网进行监测,再参考我国历代文献中丰富的地震资料,是可以对地震作出预报的。 为了探索预报规律,李四光不顾高龄,深入邢台震区进行考察和研究
的皇帝喜欢用权谋对待群臣感到耻辱。 你的计策虽然好,我也不想采用”。 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 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 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 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 ”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
【 解析 】 选 C。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爱因斯坦上大学时主修数学和物理,渐渐地迷上了物理学,为以后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纪念 奖章。 爱因斯坦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 是( ) 【 解析 】 选 C。 本题考查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量子理论是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提出的,爱因斯坦将它推广到光学中,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