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内容摘要:

的皇帝喜欢用权谋对待群臣感到耻辱。 你的计策虽然好,我也不想采用”。 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 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 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 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 ”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 ”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在 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 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 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 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 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 ”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 ”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魏征 “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 ——唐太宗 魏征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 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 “ 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 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 ” 王珐回答说: “ 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 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 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 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 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 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 ” 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从王珐的评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 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 • 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 • 劝课农桑,不夺农时; • 设置义仓,救灾备荒; • 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二)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 ” ——唐太宗 有一次,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严酷的法律。 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 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 ”几年之后,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在民间选拔官员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假冒的人,太宗打算按照已经发布的命令处死他们。 兵部郎中戴胄劝阻说,“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流放”。 太宗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从而使我失去信誉吗。 ”戴胄说,“皇帝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下达的,而法律是国家公布的用来取信于天下的。 陛下对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