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课件内容摘要:

苦反应中。 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 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 知识分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但他们执著地企图探寻存在的意义与痛苦的根源。 契诃夫相信这种探寻是会有结果的。 他让大姐奥尔加在结束全剧的台词里说:“军乐奏得这么欢快,仿佛再过去一会儿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  《 三姐妹 》 写于 1900年,写于新世纪已经来临之时,而此时契诃夫却已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因此,我们可以把 《 三姐妹 》(还有写成于 1904年的 《 樱桃园 》 )看作是契诃夫留给世人的艺术的遗嘱。 他的这份遗嘱归根结底一句话: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 而这恰恰是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意义的所在。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因此,契诃夫的那些可爱的戏剧人物的精神痛苦与精神追求,也越来越被现代人所理解,这就是契诃夫的戏剧成了当今世界舞台上演得最多的经典戏剧之一的原因所在。  二、关于“散文化戏剧”  当今世界的戏剧理论家或戏剧史学家,普遍认为契诃夫开了现代戏剧的先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肯定了契诃夫的“散文化戏剧”对于20世纪现代戏剧的启蒙意义。  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化倾向最早就由契诃夫用最明确的语言说了出来。 1895年 11月 21日契诃夫写完 《 海鸥 》 后给一位友人写信说:  “剧本写完了 …… 违背所有戏剧法规。 写得像部小说。 ”  三、关于戏剧情调  在 《 三姐妹 》 里,或者说,在契诃夫的戏剧里,“戏剧情调”比“戏剧情节”还要引人注目。  从戏的第一幕开始到戏的第三幕结尾,戏剧情调的变化是明显的。 第一幕开头是阳光灿烂的春天,三姐妹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