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十学以致其道内容摘要:
知变为知。 从哲学上看,本章至少包含两个哲学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 胡适曾经指出,像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样一句话,竟使用了将近十个 “虚 ”字, “这是把说话完完全全记录出来的缘故 ”。 这些虚字的使用,不但使句子显得活泼多变,舒展自如,而且生动地描摹了人物的口吻语调,表现了人物的神情态度。 试再举几例简要分析。 提示 如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一句, “甚 ”,是个表程度的副词,它还可充当谓语; “矣 ”,是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对自己“衰 ”变化的惊讶和感叹; “也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后,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下句的“矣”同样用在形容词谓 语“久”的后面,表示强烈的感叹。 两个“矣”又作为谓语前置,更突出感慨的强烈。 又如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这是孔子循循善诱学生言志的一段话,大量的虚词将孔子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了。 “以 ”,介词,这里表示 “因为 ”; “乎 ”,用在句中,相当于介词 “于 ”,表示 “比较 ”; “毋 ”,否定副词,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劝阻之意; “以 ”同前,介词,下省略 “长乎尔 ”的宾语;“则”,连词,表强调;“也”,句尾语气词,表肯定语气,模仿 学生背后的意见;“如”,假如,连词;“或”,不定代词,“有人”,代表自己;“则”,连词,与“如”相对;“那么”,是一个假设复句;“何以”,疑问代词与介词结合;“哉”,语气词,有反问的语气在,表示“孔子给学生机会,学生应该大胆发表意见”的意思。 【 命题规律 】 一般不单独命题,只在翻译题中涉及。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 “是 ”表示,而古汉语常借助虚词来表判断。 了解判断句的一般表示形式,有助于我们做好文言翻译题。 【 例题解析 】 翻译下列句子。 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链接 判断句 解析 “非 ”表否定判断。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点拨 现代汉语常用的判断动词 “是 ”在古汉语中常用作代词,如上句中, “是非 ”, “是 ”为代词,翻译成 “这 ”,而 “非 ”表否定判断。 【 考点总结 】 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通过判断词 “ 是 ” 来表示判断的,古代汉语 在表达判断时有很大的不同,阅读时需要分清类型、掌握规律。 1.直接在句末用语气助词 “也 ”帮助判断。 如:妪,先大母婢也。 2.在主语后用 “者 ”表示提顿,再在谓语后用“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3.用 “为 ”字来表判断。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用 “则 ”“皆 ”“素 ”“即 ”“诚 ”等表判断。 如: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梁父即楚将项燕。 5.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 古汉语中,有些 “ 是 ” 字容易被人误解为判断动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 是.社稷之臣也 ” , “ 是 ” ,代词,作主语; “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 是.也 ” , “ 是 ” 代词 “ 这样 ” ,作宾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 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 “ 是 ” 复指。 如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 , “ 是 ” 字复指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 这件事情。 【 命题规律 】 (1)“则 ”是常考虚词, 2020年有 1套试卷考到, 2020年有2套试卷考到, 2020年有 1套试卷考到。 (2)“则 ”多考连词用法,且多考表承接和表转折的用法,如 2020年安徽卷和 2020年的山东卷、天津卷都是考这两种用法。 “则”字的用法 【 例题解析】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 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 表发现,原来是 ) ② 无苗时采, 则.实而沉 ( 表承接假设的结果, “ 那么、那就 ” 的意思 ) 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因果, “ 所以 ” 的意思 ) ④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 表转折, “ 可是、却 ” 的意思 ) ⑤ 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表条件, “ 才是 ” 的意思 ) ⑥ 口耳之间 则.四寸耳 ( 用在主谓之间,限制修饰谓语, “ 只、才 ” 的意思 ) ⑦ 愿 依彭咸之遗 则.( 名词, “ 侧面 ” 的意思 ) ⑧ 其视下也,亦若是 则.已矣 ( 与 “ 已 ” 连用, “ 而已、罢了 ” 的意思 ) A.②③④⑧ B. ①④⑤⑦ C.①②④⑥⑧ D.③⑤⑥⑦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③ 应该是 “就、那么 ”的意思。 ⑤ 应该是表判断, “就、就是 ”的意思。 ⑦ 应该是名词,“准则”的意思。 答案 C 点拨 “则 ”常作连词,可表示承接、条件、假设、并列、转折、让步等关系。 要判断其意义和用法,首先要明确上下句的关系,然后根据不同关系,确定与之对等的现代汉语的关联词,如第 ③ 句,上下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对应的现代汉语关联词应该是 “如果 …… 就 (那么 )”。 【考点总结】 “ 则 ” 字用法归类 1 . 连词 (1) 表承接,可译为 “ 就 ”“ 便 ” ,或译为 “ 原来是 ”“ 已经是 ”。 例: ① 项王曰: “ 壮士。 赐之卮酒。 ” 则.与斗卮酒。 ② 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 则.利。 ③ 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2) 表假设,相当于 “ 假使 ”“ 如果 ” 或 “ 那么 ”“ 就 ”。 例: ① 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 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 (3) 表并列,可译为 “ 就 ” ,或不译。 例: ① 位卑 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 ② 入 则.孝,出 则.弟。 (4) 表转折、让步,可译为 “ 可是 ”“ 却 ” ,或译为 “ 虽然 ” “ 倒是 ”。 例 : ①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 ② 其室 则.迩,其人甚远。 2 .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 “ 是 ”“ 就是 ”。 例: ① 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 非死 则.徙尔。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读书勤奋刻苦,一生有很高成就,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圣人。 但是,任何人的学识本领都是由学习而来。20xx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十学以致其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