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51核能来自何方内容摘要:
和质子所吸收的能量都相等 , 即为此反应的结合能 , 只有光子能量大于或等于结合能 , 才能使它们分解 . 又因为中子和质子不可能没有速度 , 所以动能之和不可能为零 , (若动能之和为零就分不开了 ), 所以 A、 D正确 . 答案 AD 返回 三、质量亏损和核能的计算 甲同学说:核反应过程中核子数没变 , 所以质量是守恒的; 乙同学查找资料 , 各个原子核或核子的质量如下: mBe= 19 u, mC= u, mα= 6 u, mn= 665 u. (其中 1 u= 566 10- 27 kg),他通过计算发现反应之后的质量减少了,于是他得出结论 “ 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消失了 ” . 问题设计 1 . 用 α 粒子轰击铍 (94 Be ) 核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94 Be +42 He →12 6 C +10 n 这两个同学的说法对吗。 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你对质量亏损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甲同学的说法错误 . 核反应过程中是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乙同学的说法错误 . 质量亏损并不是质量消失 . 对质量亏损的理解: 其一 , 在核反应中仍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 所谓的质量亏损并不是这部分质量消失或质量转变为能量 . 物体的质量应包括静止质量和运动质量 , 质量亏损是静止质量的减少 , 减少的静止质量转化为和辐射能量相联系的运动质量 . 其二,质量亏损也不是核子个数的减少,核反应中核子个数是不变的. 2. 试计算上述核反应过程中是释放能量 , 还是吸收能量。 能量变化了多少。 答案 反应前的总质量 m1= mBe+ mα= 19 u+ 6 u= 79 u 反应后的总质量 m2= mC+ mn= 0 u+ 665 u= 665 u 所以质量亏损 Δm= m1- m2= 79 u- 665 u= 125 u. 放出的能量 ΔE= Δmc2= 125 uc2= 125 566 10- 27 (3 108)2 J= 10- 13 J= MeV. 要点提炼 1. 对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理解 (1)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 , 物体的能量和质。20xx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51核能来自何方
相关推荐
, B错误 . 相干波源叠加产生的干涉是稳定的 , 不会随时间变化 , C错误 . 因形成干涉图样的介质质点不停地做周期性振动 , 经半个周期步调相反 , D正确 . 答案 AD 返回 问题设计 三、波的衍射 大家都熟悉 “ 闻其声不见其人 ” 的物理现象 , 你能说出是什么原因吗。 答案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 , 可以绕过障碍物 , 不沿直线传播;而光沿直线传播 , 不能绕过障碍物
点提炼 (1)反射现象:波遇到介质界面会 继续传播的现象 . (2)入射角和反射角: ① 入射角:入射波的 与界面 的夹角 , 如图 3中的 α. ② 反射角:反射波的 与界面 的夹角 , 如图 3中的 β. ③ 反射规律:反射角 入射角 , 即 α= β. 图 3 返回来 波线 法线 波线 法线 等于 (1)折射现象 波从一种介质 另一种介质时 , 波的 方 向通常会发生改变的现象 .如图
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而产生弹力作用所致 , 故纯粹的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 垂直 波峰 波谷 定义:把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 的波叫做纵波 . (1)在纵波中 , 质点分布密集的地方叫做 , 质点分布稀疏的地方叫做 .纵波在传播时呈现出疏密相间的波形 . 同一 直线上密部 疏部 (2)在纵波的情况下 , 物体的各部分经常受到压缩和拉长 , 也就是说经常在改变自己的体积
2运动到 3, 又经过 1 s, 同样 A、 B两点关于 O点对称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 1运动到 3共经历了 , 即 = 2 s,T= s, 4A= 12 cm, A= 2 cm. 43 答案 T= 4 s, A= 6 cm或 T= s, A= 2 cm 43 针对训练 如图 2所示 , 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 地面上 , 另一端与木块 B相连 , 木块 A放在木 块 B上 .两木块的质量均为 F作
3x2 5x +7x3按字母 x先 升幂 排列,再按字母 x降幂 排列。 将多项式 xy2 2x2y +x3+4y31 按字母 x先 升幂 排列,再按字母 x降幂 排列。 小结: •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整式的定义; •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 •多项式的次数。 •主要的 3点知识。 例 ,正确的是 ( ) 29,22ab3D1x4yx3C0,0aB3
⒕ ● ⒗ 人为什么感觉不出地球在转动。 因为地球很大,转得又很平稳,我们也在同地球一起转动,我们以自己为参照物,所以就感觉不出地球在转动。 为什么玻璃水杯中,筷子看上去会变粗。 为什么人不能蒙着被子睡觉呢。 蒙着被子睡觉会严重的影响呼吸。 因为蒙头后使头部空间变小,空气难以流通,呼吸使氧气的量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因呼出的二氧化碳难以散出而使头部周围的二氧化碳越来越浓。 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