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2章第7节电能的输送课件教科版选修3-2内容摘要:
析 由 P = UI ,得 I =PU=5 108 W2 105 V= 2 500 A 答案 2 500 A (2)某处不电站间每根输电线的电阻为 10欧 , 则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多少。 它占输出功率的比例是多少。 解析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 P 损 = I22 r = 2 5002 2 10 W = 108 W 损失功率不输出功率之比为P 损P= 1085 108 =14 答案 10 8 W 14 (3)若将电压升高至 50万伏 , 输电线上的电流为多少。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又为多少。 它占输出功率的比例是多少。 解析 将电压升高至 50 万伏时, I ′ =PU ′=5 108 W5 105 V= 1 000 A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 P 损 ′ = I ′22 r = 1 0002 2 10 W = 2 107 W 损失功率不输出功率之比为P 损 ′P=2 1075 108 =125 答案 1 000 A 2 10 7 W 125 例 3 某小型水电站的电能输送示意图如图 3所示 , 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 200 V, 输电线总电阻为 r, 升压变压器原 、 副线圈匝数分别为 n 、 副线圈匝数分别为 n n4(变压器均为理想变压器 ).要使额定电压为 220 V 的用电器正常工作 , 则 ( ) 二 、 远距离输电问题 图 3 A.n 2n 1n 3n 4 B.n 2n 1n 3n 4 C . 升压变压器的输 出电压等于降压变压器的输入电压 D . 升压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大于降压变压器的输入功率 解析 由于输电线上的功率损耗,故升压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大于降压变压器的输入功率,故选项 D 正确 .U 2U 1=n 2n 1,U 3U 4=n 3n 4,因为 U 1= 200 V U 4 = 220 V , U 2 U 3 = U 2 - U 线 ,故n 2n 1n 3n 4,选项 A 正确 . 答案 AD 例 4 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 220 V, 输出功率为 44 kW, 输电导线的。高中物理第2章第7节电能的输送课件教科版选修3-2
相关推荐
, 传感器能够将感受到的物理量 (如温度 、 光 、 声等 )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 (通常是电学量 ), 例如热敏传感器 , 主要是应用了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热敏电阻 , 某热敏电阻 RT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线如图 3甲所示 , 图乙是由该热敏电阻 RT作为传感器制作的简单自动报警器线路图 .问: 图 3 (1)为了使温度过高时报警器铃响 , c应接在 ________(填 “ a” 或“ b” )处
2 .整体法 : 将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其受力的方法 . 3 .选取原则 ( 1 ) 当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 作用时 , 应用整体分析法 , 可使问题简单明了 , 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 . ( 2 ) 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 , 要应用隔离分析法 , 这时系统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于物体的外力 . 注意 在很多时候
生散射的主要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金箔原子后产生的反弹 解析: 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绝大多数 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 ,少数 α粒子有大角度散射 . 所以 A处观察到的粒子多 , B处观察到的粒子少 , 所以选项 A、 B错误 . 目标篇 预习篇 考点篇 栏目链接 α粒子发生散射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原子核库仑斥力的作用 ,所以选项 D错误 、 C正确 . 答案: C 方法总结: 对 α粒子散射实验题的解法
常我们见到的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样,遵 守牛顿第二定律 F= ,行星所需要的向心力由太阳对它的 引力提供。 2mvr【 题组通关 】 【 示范题 】 (多选 )(2020 杭州高一检测 )对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及其表达式 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G为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有关 、行星彼此受到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 、行星彼此受到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 M、 m都处于平衡状态
从图像中可以解读到以下信息: (1)交变电流的周期 T、 峰值 Im. (2)因线圈在中性面时感应电动势 、 感应电流均为零 , 磁通量最大 , 所以可确定线圈位于中性面的时刻;也可根据电流或者电压峰值找出线圈平行磁感线的时刻 . (3)判断线圈中磁通量 Φ最小 、 最大的时刻及磁通量变化率最大 、 最小的时刻 . (4)分析判断 i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ΔΦΔt 典例精析 一 、
=,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cos37176。 =,sin37176。 =) 【 解题探究 】 (1)作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 提示 : (2)分析物体所受力中 ,各力做功的正负情况。 提示 :四个力中 ,重力、支持力不做功 ,F1做正功 ,F2做负功。 【 规范解答 】 解法一 :拉力 F1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1=F1lcos37176。 =10 2 =16J 摩擦力 F2对物体所做的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