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2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章末总结课件沪科版必修内容摘要:

发动机故障而发射失 败,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 所 示,根据图像求: ( 已知 10 = 3 . 1 6 , g 取 1 0 m /s2) (1 ) 火箭上升过程 中离地面的最大 高度; (2 ) 火箭从发射到落地总共经历的时间 . ( 2 )火箭上升 2 5 s 后从 4 5 0 m处自由下落,由 h =12gt 22 , 得: t 2 = 2 hg= 90010= 9 . 4 8 s . 所以总时间 t= t1 + t 2 =3 4 . 4 8 s . 答案 (1 )4 5 0 m (2 )3 4 . 4 8 s 三、纸带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纸带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 , 因此应该掌握有关纸带问题的处理方法 . 1 . 判断 物体的运动性质 ( 1 )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s = v t 知 , 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 , 则可判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 ( 2 )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Δ s = aT2知 ,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差相等 , 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 2 . 求瞬时速度 根据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n=sn+ sn + 12 T,即 n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 n - 1 点和 n + 1 点间的平均速度 . 3 . 求加速度 (1 ) 逐差法 如图所示,纸带上有六个连续相等的时间 T 内的位移 ss s s s s6. 由 Δ s = aT2可得 : s4- s1= ( s4- s3) + ( s3- s2) + ( s2- s1) = 3 aT2 s5- s2= ( s5- s4) + ( s4- s3) + ( s3- s2) = 3 aT2 s6- s3= ( s6- s5) + ( s5- s4) + ( s4- s3) = 3 aT2 所以 a = s6- s3 +  s5- s2 +  s4- s19 T2 = s6+ s5+ s4 -  s3+ s2+ s19 T2 由此可以看出 , 各 段位移都用上了 , 有效地减小了偶然误差 ,所以利用纸带计算加速度时 , 可采用逐差法 . (2 ) 两段法 将 如 图所示的纸带分为 OC 和 CF 两大段,每段时间间隔是3 T ,可得: s4+ s5+ s6- ( s1+ s2+ s3) = a (3 T )2,显然,求得的a 和用逐差法所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该方法比逐差法简单多了 . (3 ) 利用 v - t 图像求解加速度 先求出各时刻的瞬时速度 v v v „ 、 vn,然后作 v - t图像,求出该 v - t 图线的斜率 k ,则 k = a .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舍掉一些偶然误差较大的测量值,因此求得值的偶然误差较小 . 解析 例 4 如图所示为 “ 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两个点未画出 ( 电源频率为 5 0 H z ) . 由图知纸带上 D 点的瞬时速度 vD=_ _ _ _ _ _ _ _ ;加速度 a = _ _ _ _ _ _ _ _ ; E 点的瞬时速度 vE=_ _ _ _ _ _ _ _ _ _ . ( 小数点后均保留两位小数 ) 由题意可知: T = 0 . 0 6 s v D = v CE = 2 7 . 0 - 1 6 . 2  10 - 22 0 . 0 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