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选修读书人是幸福人内容摘要:

是他长期 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 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 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 朽名著。 歌德 (1749— 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生于莱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学过法律。 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莎著作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 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 冯 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代表作诗剧《浮士德》。 歌德 拜伦 拜伦( 1788~ 1824)英国诗人。 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 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 哈罗尔德游记》(第 2章)是他的成名作。 1816年,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 哈罗尔德游记》的第 4两章( 181 1818年)。 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的代表作。 笛卡儿 ( Descartes,Ren233。 )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 ,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奠基人之一。 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 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 “ 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 “ 恶 ”。 他的创作期长达 60年以上,作品包括 26卷诗歌、 20卷小说、 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 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 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他就借着这灯光读书。 凿壁借光 战国时的谋略家苏秦,东汉洛阳人,年轻时曾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能够得到一官半职。 然而,他得不到任何一个君主的赏识,只好失望回家。 他的家人都认为他没出息,对他十分冷谈。 苏秦很伤心,于是下定决心,好好读书,增进自己的学问。 苏秦日夜埋首读书,可是每到深夜,就不由自主地瞌睡起来。 苏秦为了驱除睡意,便将一把锥子放在身边。 每当自己昏昏欲睡时,便拿起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剧痛令苏秦睡意全消,再次提起精神读书。 一年之后,苏秦终于学有所成,再四出游说各国君主,终于得到重用。 苏秦刺股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 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 “ 路灯 ”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 70多分,几何还得了 100 分。 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之后,这成了他的座右铭。 少年童第周 课文分析: 本文属于议论文 ,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作者开门见山 , 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观点:读书人是幸福人。 提示:注意文章主体所围绕论述的主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讲解:作为议论文 , 作者在标题中就明确地点明了中心论点。 在文章中 , 围绕此观点作者运用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等分析论述了读书为何会使人幸福这个命题 , 全面且充分。 ( 2)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 , 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提示:分论点通常出现在文段开头 , 文段结尾 , 也有出现在语段中间。 总结:在文章主体部分 , 作者用三个分论点 , 层层深入 , 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 每段的中心句分别是什么。 提示:中心句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体现文段主要内容。 一般出现在文段开头起统领作用,或者出现在中间起过渡作用,或者出现在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