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6单元相关读物原君节选内容摘要:

一 己 之 害 为 害,而 使 天下 释 其害。 不把个人的祸患当做祸患,却要帮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种祸患。 此 其人 之勤劳,必 千 万 于 天 下 之 人。 这样他付出的辛苦劳累,一定比普天下的人要高出千万倍。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 而己又不享 其 利, 必以千万倍的辛苦劳累,而自己又不享受那种利益,这就一定 非 天下之人情 所欲居也。 故 古 人之 君,不是普天下的人内心里所愿 接受的。 所以古时候对于君位, 量 而 不欲 入者,许由、务光 是 也;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接受君位的,许由和务光就是这样; 入 而又去之者,尧、舜 是 也; 初 不有接受了君位而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 欲入 而 不得去者,禹 是 也。 岂 古接受君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 难道这些古时候 之人有所 异 哉。 好 逸 恶 劳,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其实,贪图安逸,厌恶劳苦, 亦犹 夫人 之 情也。 也是一般人的思想感情。  有人者出: 有一个人出来。 居:居其位,这里作居处、接受讲。 量而不欲入: 衡量了利弊,而不愿接受君位。 后之为人君 者 不 然。 以为 天下利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 他们认为决定普天下利 害 之 权皆 出 于我,我以 天下之利 尽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自我手 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 归于 己,以 天下之害 尽 归于人,亦 无 不可。 归于自己,把普天下的灾害统统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行的。 使 天下之人 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 我 之他们迫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却把我个人的 大私 为 天下 之大公。 始 而 惭焉,极大私利看做天下人的公利。 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 久 而安焉,视 天下 为莫大 之产业,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 , 传之 子孙,受 享 无 穷。 汉高帝拿来留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 汉高祖刘邦 所谓 “ 某 业 所就, 孰与仲 多 ” 者,所说的 “ 我在产业方面成就的,比起老二来究竟谁多呢 ” 这句话, 其逐 利 之情,不觉 溢之于 辞 矣。 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 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语出《史记 高祖本纪》: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 臣,置酒未央前殿。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 “ 始大人常以 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 意思是说我成就的家业和老二比起来,谁更多一些。 仲,排行第二,此指刘邦的二哥。 此 无 他。 古者 以 天下 为主, 君这个没有别的原因。 古时候把普天下的人看做主人,把君主 为 客,凡 君 之 所 毕 世 而 经 营 者, 为看做客人,凡是君主所终生筹划办理的一切,都是为了 普 天下也。 今 也 以 君为主, 天下 为 客, 凡天下人。 现在把君主看做主人,把普天下人看做客人,凡是 天 下 之 无 地 而得 安宁者, 为 君也。 普天下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得到安宁的情况,都是因为君主。 是以其 未 得 之 也,屠毒 天下之肝脑,因此他在没有得到江山的时候,残酷杀戮普天下的老百姓, 离散 天下 之子女,以博 我一人 之产业, 曾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取得他一个人的产业,竟然 不 惨然,曰: “ 我固 为子孙 创业也。 ”毫不感到惨痛,还说: “ 我本来是替子子孙孙开创基业呀。 ” 其既 得 之 也, 敲剥 天下 之骨髓,当他已经得到了江山的时候,就敲诈剥削普天下老百姓的骨髓, 离散 天下 之子女,以 奉 我一人 之 淫乐,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满足他一个人的荒淫享乐, 视为 当 然,曰: “ 此 我 产业 之花把这看做理所当然,还说: “ 这正是我的产业应该收取的利 息也。 ” 然 则 为 天下 之 大害者,君而已矣。 息呀。 ” 这样看来,成为普天下人的最大祸害的,乃是君主呀。 向使 无 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 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 唉。 岂 设 君 之道 固 如是乎。 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博: 取得。 曾不惨然: 竟然不会感到惨痛。 花息: 利息。 古者 天下之人 爱戴 其君,古时候,普天下的老百姓敬爱、拥护他们的君主,把他 比 之 如 父, 拟 之 如 天, 诚 不看得像父亲一样亲,把他比得像苍天一样崇高,确确实实不 为过也。 今也 天下之人 怨 恶 其 君,算过分呀。 现在呢,普天下的老百姓怨恨、憎恶他们的君主, 视 之 如 寇雠,名 之为独夫,固 其 所 也。 把他看得像仇敌,称呼他为独夫民贼,本来就是他应得的下场。 而 小儒 规规焉 以君臣之义可是那 些浅陋的读书人拘泥死板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 无 所 逃 于 天 地 之 间,至 桀、纣 之准则笼罩于天地之间,是无法逃避的,甚至于夏桀、商纣那 暴, 犹 谓汤 武 不当 诛 之,而么残暴无道,还要说商汤、周武王不应该去讨伐他们,反而 妄 传 伯夷、叔齐 无稽之事,使兆人万虚妄地传播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无稽之谈,使千千万万的 姓 崩溃之血肉,曾 不 异 夫 腐 鼠。 老百姓被荼毒的血肉,跟那腐烂的 老鼠一样显得微不足道。 岂 天地之 大,于 兆 人 万 姓 之中,独 私 其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 一 人 一姓乎。 是故 武王 圣人也,孟子主那一人一家吗。 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 之言, 圣人之言也。 后世之君, 欲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 后代的君主,想要 以 如父如天 之空名 禁人之窥伺者,借用 “  君主  如父如天 ” 的空洞名义,来禁止他人伺机夺取 君位的, 皆 不便于 其 言,至 废 孟子而不立,都认为孟子的话不利,以至废除孔子庙里的孟子牌位, 非 导源于小儒乎。 这不就是从浅陋的读书人那儿开的头吗。  寇雠: 强盗,仇敌。 《孟子 离娄下》: “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雠,同 “ 仇 ”。 独夫: 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固其所也: 本来就是他应得的下场。 规规焉: 狭隘死板的样子。 伯夷、叔齐: 相传为商朝贵族孤竹君的两个 儿子。 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质问: “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 后来,他们跑到首阳山,耻于食周粟而死。 兆人万姓: 亿万百姓。 兆,百万。 孟子之言: 指的是《孟子 梁惠王下》所载之语: “ 曰 ‘ 臣弑其君可乎。 ’ 曰: ‘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废孟 子而不立: 明太祖读到《孟子》民贵君轻章,认为这些不是做臣子应该说 的话,于是下诏毁掉孔庙中孟子的牌位。 [ 课 内 18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