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88粒子和宇宙1内容摘要:
: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强子又分为介子和重子) 轻子:轻子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 学生举例: 强子 :质子、中子„ 轻子 :电子、电子中微子 媒介子 :光子、胶子„ 点评: 激发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更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 比较三类粒子,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知道三类粒子的主要作用。 3.夸克模型 问:上述粒子是不是最小单位,有没有内部结构呢。 请学生看教材(第 104 页“夸克模 型”)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教师: 1964 年提出夸克模型,认为强子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这种成分叫做夸克( quark)。 夸克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多数物理学家接受。 那么,现代科学认为夸克有哪几种。 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 1)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 ( 2)夸克带电荷为元电荷的 32 或 31 倍 点评:提示学生现代科学不仅发现 6种夸克而且发现了反夸克存在的证据。 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 教师(提示):科学家们还未捕捉到自由的夸 克。 夸克不能以自由的状态单个出现,这种性质称为夸克的“禁闭”。 能否解放被禁闭的夸克,是物理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夸克模型的提出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指出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元,即存在分数电荷。 而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学正由于一个一个的突破才使得科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已知π +介子、π 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 u 或夸克 d) 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 u或反夸克 d )组成的,它们的带电荷量如下表所示,表中 e 为元电荷。 π+ π u d u d 带电量 +e e e32 e31 e32 e31 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2020 全国) A.π +由 u 和 d 组成 B.π +由 u 和 d 组成 C.π 由 u 和 d 组成 D.π 由 u 和 d 组成 解析:根据各种粒子带电情况,π的带应为 u 和 d(“ +”或“ ”)所以选“ AD” 归纳:基本粒子不基本(列出框架图) 点评:逐步突现物质世界的微观与宏观的。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88粒子和宇宙1
相关推荐
( 1).第一课时教学设想:通过情境导入、释题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而理清文脉,领会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把握写景状物技巧。 4 说教学过程 ( 2)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对语言特色、修辞格进行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明确探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并建立课堂评价制度。 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拟定两课时 4 说教学过程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选用教具。 搜集音画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4
这说明碰撞中 A、 B两球的总动能相等 . (2)可以看到碰撞后两球粘在一起 , 摆动的高度减小 . 碰前总动能 Ek= mgh, 碰后总动能 Ek′ = 2 mg = mgh, 因为 Ek′ Ek, 所以碰撞过程中总动能减少 . 目标篇 预习篇 考点篇 栏目链接 1. 碰撞的分类 . 按碰撞过程的能量损失情况可分为完全弹性碰撞 、 非弹性碰撞 、完全非弹性碰撞 . (1)完全弹性碰撞
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与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非常相似 , 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比较如下: 分子力曲线 分子势能曲线 图象 分子力曲线 分子势能曲线 坐标轴 纵坐标表示分子力,横坐标表示分子间距离 纵坐标表示分子势能,横坐标表示分子间距离 图象的意义 横轴上方的曲线表示斥力,为正值;下方的曲线表示引力,为负值。 分子力为引力与斥力的合力 横轴上方的曲线表示分子势能,为正值
mgh12()mg h hΔh h2 h1 A B 物体从 A落到 B的过程中 ,重力做功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只跟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10 一、新课引入 二、重力做功 三、重力势能表达式 Ep = mgh 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11 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Ep = mgh m — 物体的质量 , 单位:千克 ( kg) Ep — 物体的重力势能,单位:焦( J) g —
CH3 催化剂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分子 思考: 2丁烯中与碳碳双键相连的两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是否处于同一平面。 如处于同一平面,与碳碳双键相连的两个碳原子是处于双键的同侧还是异侧。 CH2=CHCH2CH3 CH3CH=CHCH3 2丁烯 1丁烯 由于碳碳双键不能旋转而导致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异构现象,称为 顺反异构 产生顺反异构体的原因: 含双键的化合物中, 由于
g) ΔH= kl/mol C(金刚石 s) + O2( g) = CO2( g) ΔH= kl/mol 说明 金刚石具有的总能量高,不稳定 练 习 :( ) 2moL碳 2moL碳 B H2(g)+1/2O2(g)=H2O(l); = kJ/mol H H2(g)+1/2O2(g)=H2O(g); = kJ/mol H 2H2(g)+O2(g)=2H2O(g); = kJ/mol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