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内容摘要:

挑战,也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1) 原因: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为其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② 1955年 亚非 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③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 2) 兴起: 1961年, 南斯拉夫 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首都 贝尔格莱德 举行。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 3) 特点: ①实行 非集团、不结盟 的政策。 ②由反对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 到反对美苏的 霸权主义。 ③由政治领域的斗争到力争建立 国际经济新秩序。 ( 4) 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②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4. 中国的振兴: ( 1) 原因: ① 政治独立: 新中国的建立。 ② 经济发展: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③ 外交政策: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积极影响。 ( 2) 表现: ① 1971年,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 ②综合国力发展中国家第一,世界前列。 ③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3) 影响: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 合作探究 】 5: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1) 美国的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70年代初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经济相对削弱,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 2) 苏联的地位因经济困难而受到影响。 六七十年代改革不够彻底,社会矛盾丛生,加上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国家陷入困境。 ( 3)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 4) 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5) 第三世界崛起。 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有力冲击两极格局。 ( 6)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的瓦解 1.背景: 斯大林 模式使苏联国内政治生活僵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丛生。 戈尔巴乔夫 改革走进了死胡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困难,先后发生巨变。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1985年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起,转而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2.表现: ( 1)东欧剧变: 1989年至 1991年,东欧局势发生大动荡,东欧各国政权纷纷易手。 ① 1989年, 波兰 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② 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 1990年 10月, 民主德国并入 联邦 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 2)苏联解体: ①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② 1991年 8月,苏联公布 《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 ,将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其后的“八一九事件”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③ 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解体。 【 合作探究 】 6:为什么德国能够统一。 历史上德国有过两次统一,其原因有何共同之处。 给我们的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 1)①德意志民族的向心力:东西德人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是促成德国统一的根本原因;②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使两德统一的重要动力;③国际局势的变化,是促成两德统一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东西方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其他国家的努力推动) ( 2)①历史上德国两次统一原因的共同之处: a经济发达是基础; b民族凝聚力强。 ②启示: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血浓于水,要大力密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消灭“距离感”。 【 合作探究 】 7: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 1)根本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 2)政治原因: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普遍; ( 3)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引起思想混乱,导致局势动荡; (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影响: ( 1)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北约东扩,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 2)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 3)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 4)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如中国 )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 合作探究 】 8:怎样认识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从苏东剧变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 1)认识: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②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 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 2)教训: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③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④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⑤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⑦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要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 思维拓展 】 :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两极格局的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表现为: ①美苏军备竞赛,削弱了美国,拖垮了苏联,这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直接原因。 ②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多极化,这是两极格局崩溃根本原因。 ③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崛起,也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是两极格局解体的重要因素。 三、两极格局结束的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 1.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 ①世界形势:总趋势是走向 缓和 ,但并不太平,呈现出 缓和与紧张 、 和平与动荡 并存的局面。 ②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呈现出“ 一超多强 ”的局面;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紧张和动荡的国际形势 ( 1)原因: ①两极格局被打破,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 ② 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严重干扰世界和平与发展。 ( 2)表现: ①南斯拉夫内在和解体: 1991年,南斯拉夫国内发生武装冲突,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1992年,由原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等组成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